而做寿宴,则一般是针对50岁以上者,以前生存条件较为恶劣,人口平均寿命较短,一般娶了儿媳,嫁了女儿,有了孙子就开始做大寿了。而现在医疗水平发达,经济条件提高,人们多在七十岁才开始做寿。在做寿里有个说法,那就是“男做九,女做十。”比如说男性今年六十九岁了,就做七十岁的生日,女性则在七十岁当天做七十岁的生日。这是由于古时观念重男轻女,“九”音同“久”,寓有长寿之意,所以男性特别一点,要“男做九”。做寿年年有,所以不像周岁宴那样严格——必须满周岁当天举行,寿宴可根据宴席主角等情况进行适当地推后。
菜式主要取谐音上的吉祥寓意,比如多以“鸡鸭”为原料,因为在闽南语里“鸭”同“百”谐音,寓意长寿百年。另外在寿宴上,甲鱼类食材也较为受欢迎,主要是甲鱼在中华文化里象征着长寿。在菜式的命名上也尽量体现美好寄望,比如多以“鹤”或“仙”等字眼出现在菜名里,喻示福寿延年。
讲究“头甜尾甜”的宴后甜汤亦很有讲究,以莲子、花生为主材,寓意“百子千孙”,后代开枝散叶。早时又常以“满月圆”或者桃包、寿桃包(一种包有甜豆沙豆泥的包子)祝寿,庆贺生日。现在则多以蛋糕替代,如此习俗变化也可体现时下经济全球化,西方文化对中式传统文化的渗透,比如西式糕点现在就成了庆生甜品的主流。
婚宴所有宴席中
排场最庞大讲究
说完有关生日宴席的种种,就要说到人生一大喜事——婚宴,婚宴也是闽南宴席中排场最为庞大,菜式等安排最为讲究的宴席。在农村地区,宴席一般安排二十四道菜,传统宴席用的桌子为十二人的方桌,古早时候经济条件不好,那时人们食欲大,所以准备的饭菜量也极大,还会准备“肉夹包”给宾客,让客人在宴席结束后打包带走。现在二十四道菜的规矩还在,但饭菜量已经明显没有以前那么多了,一方面现在大家的温饱都解决了,许多美味常见,不似以前那样带着饥饿的状态参加宴席;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开席前都有上饮料,宾客未进餐之前多饮液体已经肚子饱了一半,等到开席,就有点“战斗力”下降了。
一些县城宴席上会有十六道菜以上的安排,比如德化县城。不过改革开放后,缩小了农村和县城之间经济水平差距,宴席菜式上虽然还讲究“全”和“圆满”,备有全鸡、全鸭、全烧猪等,但海鲜在宴席上所占比例上升了。宴席以“红圆”(以糯米加部分米碾成粉为原料的食品)开头,喻义喜庆和好看,汤内放姜或代表吉利的金橘等来调味,味道甜蜜,寓意甜蜜圆满。收尾多为四果汤、莲子、枣、冬瓜糖水,俗称“四果”,喻义吉祥。
婚宴上的菜品和食材的数量一律为双数,表示新郎新娘出双入对,菜名的取法也多用“龙”或“凤”的字眼,来表示男女双方相伴相随,长长久久。婚宴上最忌讳乌龟、鳖等,因龟鳖有“戴绿帽子”隐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什么是浮粿?闽南美食浮果要如何制作?(图2014-07-25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