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重视坚毅品格的养成。高创造性个体一般都具有坚韧性、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等良好的意志品质,这些有助于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地勤奋学习和工作。创新型人才培养应渗透对学生毅力、心理弹性的教育,通过学科教学和开展各类实践活动,把坚毅品格的锻炼落实到丰富的意志行动中。
目前中小学的创新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者们重视了对学生认知(能力)成分的培养与训练,但是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营造适合学生的创造性环境上还有一点欠缺。不过不用着急,下面的方法可以帮您建立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和学校的创造性环境,给他们翅膀,再给他们蓝天,让他们自由起飞~!
(1)在课程开发、教学、评价等各个环节都同时关注创新能力与创新品格。其中,创新品格是与创新相关的人格品质,如强烈的好奇心、高度的创新自信水平和理性的冒险精神等等。创新能力是指个体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实践基础上,产生新颖且有价值的产品的心理特征,既包括传统上人们所重视的发散思维,也包括批判性思维和聚合思维。在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应同时关注这些方面,全面培养和评价学生的创新素养。
(2)发挥人格对创新的催化剂作用。以往研究发现,开放的人格因素在创造性表现中扮演了“催化剂”角色。教师为了培养效果良好的人格催化剂,应该对学生的新颖观念和行为提供更多的鼓励、支持、表扬和容忍。
(3)营造创造性环境。“酒香也怕巷子深”,创意产品的产生和推广都离不开创造性环境。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感兴趣的领域形成自己的人际网络(如科技发明小组、创意协会等),积极参与该网络的各项活动,邀请资深人士提供指导意见,分享并宣传自己的想法。
很多具有创造性的人都具有看起来似乎相矛盾的人格,他们能够表现出人格范围的两个极端。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扩展自己的个性范围,这将有助于提升个体的创造能力。举例而言,如果某个学生很外向,那么可以努力培养他人格中内向的一面。如果一个学生善于抽象推理,则可以多训练他的实践动手能力。
此外,把创新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整合起来。一方面,心智健全是创造性得以顺利发挥的基本心理条件;另一方面,创造性的实现又有利于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能够提升个体存在感与价值感。
创造性能够使人们产生新想法、新思维,促进新事物的产生,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会破坏原有稳定的环境以及一些已成型的规则。如果不考虑其社会价值,创造所带来的就有可能是自私自利等一些不道德甚至是违法的行为。真正的创造,不仅要有利于个人,同时也应该是有利于他人、有利于社会的。
文章来源:《人民教育》杂志2016年第2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于诗词盛宴中看见书香霞浦2024-05-28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