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一步一步退让给了商业
如果在非节假日上岛,能看到岛上安逸的生活(资料图)
失控的人潮,让支持“鼓浪屿限客”的人越来越多,其中一部分支持者,是岛上的居民。
没错,观光客来去匆匆,他们几乎忽略了鼓浪屿的另外一个身份:她是一个居民社区。更重要的是,同样是在2008年,政府对鼓浪屿的发展,还做出了另一个决策:申遗。
“人文社区”是申遗的一个关键词,但是岛上的社区环境和生活条件,却在持续变差。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出于旅游区的定位,厦门出台两大政策:一是外迁鼓浪屿岛的工厂,1994年起至2000年,厦门斥资5亿元,将岛上造船车间、灯泡厂、玻璃厂等陆续搬迁;此外是按“只准出、不准进”原则严控岛居人口数量。
随着居民锐减,加上撤区后行政人员外迁,1997年起,岛上的厦门第二医院部分搬至海沧。至2006年,这家医院的总部也告别鼓浪屿。
接下去是学校迁离。2008年,岛上的厦门二中高中部外迁,带走1500名学生。2009年起,厦门演艺职业学院、中央音乐学院鼓浪屿钢琴学校的鼓浪屿校区、厦门工艺美院教学主体等,陆续外迁。
随着学校、医院等配套设施不断迁出,岛上居民的生活变得不便。
人口结构也出现根本性改变。统计显示,在1909年和1940年,岛上华人分别是8000人和4万人。2010年的普查发现:户籍居民6800人,空挂户达7100人,外来人口7300人。
“弹钢琴的搬出去,搬钢琴的住进来。”一位老鼓浪屿居民认为,这也造成了人口素质降低。
一位规划学者说,外迁医院、学校等,其实是对住户的“柔性驱赶”,众多相对精英的阶层和年轻人选择出走,同时大量做旅游生意的人口流入。“不能否认,新鼓浪屿人为这座岛屿的建设做出了非常多贡献,但商业和一些人的做法,客观上冲击了鼓浪屿的人文环境。”
老居民认为,发展旅游的冲动太强烈了。申遗,曾一度让鼓浪屿人看到希望。然而,恰好因为定位申遗,一些工程反而被暂停审批。这就造成,岛上电线无法改造,夏天停电问题至今未解决。
“2016年申遗?不大可能了”
2008年,鼓浪屿正式启动申遗工作。之后,即传出鼓浪屿申遗时间表有变,原定2013年申报世遗,现被大幅推后,最快将于2016年申报。
出于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需要,2011年4月起,景区部分新设立企业审批被暂停至年底。其间,曾短暂开放几个月。之后很快关闸,搁置至今。为控制岛上的商业氛围,还出台了更严厉的政策,诸如《户外广告专项规划》、《商业网点规划》等,尽管未能全部实施,但仍产生了巨大影响。
这些做法显示,尽管旅游市场的需求仍在增加,但因为申遗的要求,政府无法放开手脚,全心全意拥抱观光业。
同样摇摆的是,到底多少人上岛才是合理的?
2013年,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院估算认为,理想日容量为1.3万人次,年容量500万人次;合理日容量2.3万人次,年容量840万人次;极限日容量3.9万人次,年容量1400万人次。今年9月,官方重新测算了承载量:日最大承载量核定为6.5万人次,年最大承载量核定提高到2200万人次。
一些观察者认为,这是对旅游业需求的开闸放水。有人失望地认为“被利益群体绑架了”,其他人则认为“政府终于正视了现实”。
“申遗?不可能了。”一位曾参与鼓浪屿申遗工作的规划师透露,基本确定2016年鼓浪屿无缘申遗,甚至听到传言说“相关领导表态缓一缓”。
9月底,厦门市委办公厅、厦门市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印发鼓浪屿整治提升2014-2015年工作方案的通知》。鼓浪屿定位为“文化社区+文化景区”,将“突出文化与艺术的内涵、特性和人文社区的特色,使社会保障及旅游发展与文化传承有机结合、互相促进的世界级文创名岛”。
这是一个全面的好想法,但未必是一个好做法。
“政府还是希望两条腿走路。”身兼“鼓浪屿申遗项目总设计师”的廖宁评价道,这并不容易,需要熬汤一样的细功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厦门市“一张床”政策吸引力强 追梦大学生2025-01-03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