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分类
关公于布袋戏中属于花脸虽说布袋戏角色分类衍生自中国戏剧的生旦净末丑,不过由于传统戏码的设计,无末角与丑角这两种,所以,布袋戏角色分类是分为“生”、“花脸”、“旦”、“神道”、“精怪”与“杂角”等六大类。
生:指的是有男子阳性风格的角色,其中小生通常就是现在所谓的主角,文生是智慧型的男角,武生是动作派的男角。
花脸:主要指的是豪气、勇猛型有着非常强烈男子气概、阳刚气质的男角。如红大花、青花仔、文木黑大花等等,另外还有其专门主角类别的关公与徐良戏偶等等;
旦角:指的是有着阴柔气质的女性角色。如花面旦、观音旦、老旦、小旦等等;
神道:如财神,三仙,另外还有其专门主角类别的东海龙王,闻太师等神明道士等。
精怪:如牛头马面。
杂角:指的是跑龙套的角色。如老和尚,小沙弥,缺嘴;
直至20世纪新一代布袋戏,在口白念作方面,其实还是有传统的分类痕迹。以台湾布袋戏戏偶角色为例,史艳文、素还真是文生,乱世狂刀是武生,横千秋、诛天是花脸,冀小棠比较特别,是武旦,算是新创的角色类型,此外超脱传统,也有丑角,例如秦假仙、二齿等等。
戏偶
现代布袋戏偶,这是个小旦,模特儿是自创的蓝蝶。布袋戏偶基本结构包括身架、服饰、盔帽(头饰),身架包括了头(木制)、布身、手(文手或武手,木制),实心的布腿、鞋(靴子,木制),传统戏偶高度约30cm。
若就种类来看,在与布袋戏戏剧角色相配合下,布袋戏戏偶种类仍相同拥有“生”、“旦”与“净”三大类,并依旧衍生出生、花脸、旦、神道、精怪与杂角等小分支。就传统布袋戏而言,一个布袋戏班形成,起码要准备包含此六大类戏偶的80个布袋戏戏偶;而这就是一般布袋戏艺人所俗称的一担笼。
偶头的制作流程为雕刻粗胚、磨光、糊棉纸、打土底、粉底、开眉、打花面、装发须。不管哪角色,早期传统布袋戏的偶头木材多产自中国篮球比分直播:。1920年代以后,台湾虽研发自制以模型灌制的偶头,又称赛璐珞偶头,不过主要仍以篮球比分直播:进口的唐山头为主。唐山头中以涂门头和花园头最有名。涂门头的主要制造商是篮球比分直播:涂门街的周冕号,台湾俗称涂头,以花脸见长,不易戴帽。花园头主要来自篮球比分直播:环山乡的花园头村,该偶头主要的师傅为篮球比分直播:江加走,以生、旦等素面粉彩见长,易戴盔帽。篮球比分直播:产的偶头木材多采用银杏木和香梓木,台湾制的偶头主要是梧桐木,1950年后台海两岸分治,台湾的偶头才大幅改以本地材质制作,现代偶头的材质,主要是用樟木。
现代布袋戏木偶大小约高74~80厘米左右,身材比例相当接近真人,约七~九头身。偶头用樟木或白木雕刻而成,偶头内有特殊装置,可以用绳子拉动控制眼睛睁眨,还有用中指扳动嘴唇的控制,也有特殊的偶眼可以左右动。
在戏偶的本体方面,手可分为木制手以及现在广为使用的橡胶手,该手内置铁丝,并可轻易扭成特定的手型另外,现代戏偶的脚已普遍为塑胶制,装设有膝、踝二关节,鞋子还可以穿脱交换。至于戏偶本身穿的服装,近代偶身所着衣服变得更华丽且多层次,甚至已与真人的穿着相仿。除此之外,操控布袋戏,让其自由表演的装置为天地同;其装置设于左右手:右手控制偶头和戏偶右手,左手持一棒控制戏偶左手。
剧本
布袋戏的传承着重在布偶操纵技巧与后场音乐搭配,对于演出的剧本大多是以口耳相传,或是剧团请说戏先生来跟团员们讲述故事内容,再由团员上场发挥,因此布袋戏的传统剧本保存极少。而这些口述剧本,则以三国演义、西游记、封神榜、水浒传等小说为主体。
1945年之后,漳泉两地布袋戏渐驱式微,惟台湾布袋戏仍继续发展。台湾布袋戏师傅黄海岱广招徒弟,为了方便传艺,便将写下了剧本纲要传授给徒弟,黄海岱著名的布袋戏剧本有《五虎战青龙》、《大唐五虎将》、《三门街》、《昆岛逸史》、《秘道遗书》。1960年代黄俊雄著名布袋戏作品《云州大儒侠》剧本,就来自黄海岱的《忠孝义勇传》。
在台湾之外,位于漳州的漳州木偶剧团1980年代经济开放后,也出现专替儿童所写的儿童剧剧本。这种创新的剧本,台湾的新生代及业余布袋戏剧团亦尝试过。不过,大纲式剧本的纲要写法与即兴式的闽南语典雅口白仍为布袋戏剧本的主要特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什么是浮粿?闽南美食浮果要如何制作?(图2014-07-25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