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是留住技术”
“现在主要欧美发达国家确实出现要把制造业等实体经济留在国内的趋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学术委研究员张燕生21日对《环球时报》表示,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的高技术制造业在产出结构中的比重持续下降,将产业重点转移到金融、房地产、建筑等领域,欧美经济出现虚拟化、泡沫化的趋势,所以会出现产业空心化的状况,并非如西方的一些声音所说,中国跨境就业岗位的竞争导致很多中低档工作被吸引到中国而导致空心化。
张燕生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无论欧盟还是美国都提出要重振制造业。美国还采取了一些具体措施,譬如对海外投资征税,以此鼓励企业回归美国。在金融危机爆发后,麦肯锡就有一份报告称,在接下来的10年间,会有55%的美国在华投资企业将回归美国,并由此创造300万个就业岗位。
中国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霍建国21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有些国家从以前到现在一直十分重视实体经济,比如德国,一直保留核心的技术和制造业。只不过美国近年来重视实体经济的动作较明显,从创新和技术方面提出很多新政策和要求。他认为,欧美发达国家其实一直没有放弃制造业,在上轮结构调整中,这些国家甩掉的都是一些高成本或高污染的领域,像美国,它将航空航天等核心领域一直握在手里。
“欧美国家提出振兴实体经济,一方面是要稳经济,另一方面是要保持在国际市场上的优势。一个国家想在经济方面具有影响力、占据主导地位,必须在某种技术领域拥有强项。从外部看,振兴实体经济带有保护色彩;从全球竞争角度看,大国必须持有一定的技术能力。”霍建国说。
或许正是出于上述专家所说的原因,可以看到不少欧美国家一方面以优惠政策提振国内实体经济,另一方面警惕像中国这样强有力的购买者和投资者。在美国,对中国投资持警惕态度的联邦政府,和对中国实体投资表示欢迎的各级地方政府,他们看待中企在美建厂的态度存在差异。不过对于普通工人来说,手里的“饭碗”是最重要的。“我们喜欢中国雇主。”在记者的采访过程中,得到的几乎都是这样的回答。在英国,中国投资的案例近两年很多,从能源电力、农业食品到制造等各行各业,引发的争议也一直没有断过。据《环球时报》记者观察,在英国一些普通人的印象里,来到他们国家的外国投资者是希望“马上挣钱”的投机者,另一方面,他们又担心这些“投机者”撤走后,会冲击经济。【环球时报驻美、加、德、英特派特约记者 高 石 陶短房 青 木 纪双城 本报记者 李 萌 张怡然 谭褔榕●卢 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罕见出土五件古代“蒸锅”,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