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网如织通衢四方,
新城崛起日新月异,
产城共舞生机勃发,
古厝新韵文脉绵延……
行走茶乡大地,
目光所及皆是蓬勃活力,
耳畔萦绕皆是发展强音。
这座茶香氤氲的城市,
正以“居者自豪、来者依恋、
闻者向往”的崭新姿态,
在“抓城建提品质”的浪潮中
加速蝶变。
自篮球比分直播:市部署“抓城建提品质”专项行动以来,我县锚定“打造具有鲜明茶乡特色的现代化中等城市”目标,以“绣花功夫”精雕城市肌理,以匠心筑城擘画发展蓝图。截至今年6月底,我县列入市级第一批“抓城建提品质”项目165个,已开工项目150个,累计完成投资89.01亿元,城市更新的热潮在茶乡大地上奔涌向前,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答卷。
功能提升 筑就宜居宜业温暖之城
城市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我县始终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机制创新”为抓手,以“品质提升”为目标,让城市在迭代升级中既焕新颜值,更传递温暖。
在参内镇学府路,一处沿街菜市场项目正加速推进。县住建局联合专业设计团队多轮现场勘察、数易方案,只为破解马路市场管理难题,让周边群众的“菜篮子”既便捷又有序。
这处“微更新”项目,正是安溪以“小切口”改善“大民生”的生动注脚。今年来,我县聚焦城东片区开展城市体检,锁定安全底线与品质短板,集中攻坚凤源路改造、新安路升级、河滨北路沿线建筑更新改造等9个关键项目,着力打造城市片区更新样板。
凤山路与河滨北路交叉口改造
以“样板”为引领,全县按下全域品质提升“快进键”。围绕宜居宜业、绿色人文、交通通达等七大领域系统谋划项目,加速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融合。上半年,城东片区城市片区更新样板工程完成投资4730万元,完成年度计划的54.03%。其中,凤源路道路改造工程仅用时4个月完成,打通断头路破解铁路交口处交通隐患难题。
这样的“安溪速度”,源于坚实的机制保障。我县“以‘抓城建提品质’专项行动为抓手,坚持‘一盘棋’统筹、专班化运作,建立‘周调度、月分析、季总结’机制,构建起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全民参与的工作格局。”县住建局副局长叶政凯如是说。
城市“软件”服务同样可圈可点。2024年,我县在全市首创住宅小区“业账社审”监管模式,累计完成142个小区物业经理及1357名安保人员定制培训,整改问题1200余处,清理卫生死角近5000个,恢复绿化超15000平方米。如今的社区里,草木葱茏、设施齐全、邻里和睦,细微之处皆显品质生活的温度。
产城共鸣 激活融合发展澎湃动能
产业是城市的根基,城市是产业的舞台。我县深谙“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之道,将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深度绑定,让产城人在共生共荣中奔赴高质量发展。
炭坑内片区路网 黄东华摄
城厢镇炭坑内片区的“破茧成蝶”,正是这一理念的鲜活实践。2022年,炭坑内片区工程开工建设,创新实施“高水高排”治涝工程,攻克炭坑溪中下游内涝防洪难题,将险峻河谷转化为2300亩优质开发地块。随后,中关村领创信息产业园、领秀天地产业园等高新项目相继落地。
夯实产业根基后,我县同步配套建设人才大厦、县第十七小学及幼儿园、龙湖山公园、县医院门诊楼及公共卫生中心等全要素服务设施,“15分钟产城融合圈”蔚然成形,成为茶乡功能提质的标杆。
产城融合,让生活更美好,让产业更强壮。近年来,我县深入贯彻上级决策部署,紧密将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融合,以人为本,坚持“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的发展思路,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和城市功能,全力助推安溪走产城人融合的特色发展之路。
从点上突破到全域拓展,我县产城融合画卷正徐徐铺展。龙桥新区高标准规划,打造未来发展主战场及重要城市功能拓展地;溪禾山“海丝茶缘”文化街区加速建设,茶香与商机共酿;虎邱镇“蓝泊湾”福道系统建成,为文旅产业注入新活力……一个个城建项目梯次推进、落地生根,既刷新着城市面貌,更赋能产业升级,让安溪人的生活品质节节攀升。
产城融合风正劲。“我们将聚焦特色产业园区和八大产业链定位,紧抓城市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主战场,强化资源共建共享,培育产业生态,激活商贸活力。”县住建局局长易雷冰表示,我县正加快构筑更具竞争力的产城融合新格局,推动产业、城市、人才活力共生、可持续发展。
守护历史 赓续城乡文脉千年记忆
城市的魅力,既在于日新月异的发展,更在于历史文脉的传承。我县在快速发展中坚守“保护优先、活化利用”理念,用系统性思维守护历史遗存,让城乡记忆在时光中流转生辉。
数据见证守护决心。我县拥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1个、国家级传统村落3个、省级传统村落15个。在建筑保护层面,名录持续扩充,已认定公布历史建筑五批次共101栋、传统风貌建筑3栋、华侨建筑18栋,“名镇为核、村落为脉、建筑为点”的立体化保护体系初步构建。
炭坑内片区路网 黄东华摄
而这之中,省级传统村落保护提升示范项目——湖头镇湖二村的焕新实践尤为亮眼。我县以“寻味阆湖”为主题,重点实施忍济堂、忍齐堂、存耕堂、慎厥堂、欧乾大厝等历史建筑修缮及周边环境整治,同步推进湖头古镇2.6公里文化街区风貌整治,在保留78栋历史建筑原真性的基础上植入文化商业业态,实现古村落既存古韵又添新声。
守护传统村落,就是守护一脉绵绵乡愁。聚焦这一文化根脉,我县综合施策、精准发力,精心延续城乡历史文脉的“传承链”,让古老村落焕发时代生机。
保护不是封存,活化方能新生。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我县积极探索历史建筑的“功能再生”。官桥镇畲家古寨变身体验景点,瑞兴居古厝焕新为精品民宿,桃舟乡玉树堂、道德堂则化身联系侨胞的温馨家园……这些“老空间”里的“新故事”,让历史文脉在当代绽放活力。
安全是传承的基石。“我们成立专项工作专班,创新推行‘双组长制’隐患排查模式,压实消防安全责任,为珍贵遗存筑牢‘防护网’。”易雷冰介绍。
从功能提升到产城共兴,从颜值蝶变到文脉传承,我县以“抓城建提品质”为笔,以茶乡特色为墨,正绘就一幅宜居宜业、有温度有记忆的现代化中等城市新图景,让茶乡的每一寸土地都充满活力与希望。
来源:安溪县融媒体中心融媒体记者:吴梅珍 章梅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篮球比分直播:这条滨海“黄金通道”提前实现主体完工2025-07-03
挖掘篮球比分直播:的乡村之美、名桥之美、名山之美、饮食之美,让时代记忆在城市更新中重焕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