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记者 陈骥旻 摄
如何维权?
由于个人信息泄露而导致的骚扰、诈骗数不胜数,大多数人虽不胜其烦,却无可奈何。有专家发现,由于不了解个人信息泄露渠道,有相当高比例的人群并不知道该如何防范或维权。
《中国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报告》显示,当被问到发现个人信息泄露会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时,仅有20%左右的人选择了举报、投诉、报警等积极应对措施。在解释未能维权的原因时,半数以上的参与调研者因不知如何维权和没有发现经济损失而选择了沉默。
对此,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主任林维曾表示,在各行各业都推行用户实名制的当下,消费者很难判断个人信息从何种渠道泄露。根据现有的举证责任难度,对于技术复杂、环节众多的个人信息侵害行为,个人维权往往只能望洋兴叹。而个体案件中如果没有造成严重的损害,个人也往往没有动力去展开成本颇高的个人维权行动。
北京大学互联网发展研究中心高级顾问洪延青在接受中新社国是直通车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个人而言,更重要的是尽可能采取预防措施,防患于未然。洪延青建议,当对方向公民索要个人信息时,要多留意、多用心,通过多询问督促对方履行告知义务。若个人信息非必要提供,尽量不提供个人信息。另外,在可能的情况下可与收集个人信息的企业或单位做约定,表达自主意愿,强调个人信息不得用于其他用途。
洪延青指出,今年6月1日起实施的《网络安全法》,将更好地为个人信息安全护航,个人信息泄露问题有望得到改善。据洪延青介绍,《网络安全法》的一大亮点是建立了个人信息数据泄露通知制度。如果发生个人信息泄露,网络运营者要立即采取补救措施,按规定及时告知受影响的个人并报告有关部门。
此外,洪延青表示,今年3月正式通过的《民法总则》也为个人信息安装了一道“防火墙”。若公民个人信息权利受到侵犯,可根据《民法总则》第111条起诉。
在移动互联时代,如何防止个人信息泄露?网警提醒,诸如公共WiFi、公共手机充电桩这样的公共设备,要谨慎使用。若要使用无线WIFI登录网银或者支付宝,最好通过专门的APP客户端访问。来历不明的二维码信息、手机短信中附带的不明链接,尽量不要点击,否则极易误入钓鱼网站。更不要在陌生网站随意填写个人资料,造成个人隐私泄露。
在社交平台上,要尽可能避免透露或标注真实身份信息。专家指出,在朋友圈晒火车票、登机牌、护照、车牌、老人或小孩照片等,这些都是比较常见的泄露个人信息的行为。
此外,快递单、机票、车票、甚至购物小票等也都包含了个人信息。网警提醒,对于这些已经废弃的包含个人信息的资料,一定要妥善处理。在处置不用的旧手机时,也一定要确保个人信息被完全清除。(冯玲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侵华日军新罪证“满洲农业移民入植图”展出2024-09-18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