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探体育比分_篮球比分直播-投注官网

图片
您现在的位置: 闽南网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日本籍中国人”的前世今生

吊唁老人照片-跪

  他们普遍中文水平比日文要高,常常毫不掩饰地表达对中国的支持

  他们共同的特点,是自己不会忘记,也教导子女不要忘记中国的恩情

  “开拓团”的后裔转变成“日本籍中国人”,源于中国百姓和政府的以德报怨

  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后,在大阪中国总领事馆设置的灵堂前,一个普通日本老人让吊唁者感到了深深的震动。

  这个谢了顶的老人在路边徘徊,似要进来又不进来的样子,竟然达到两个小时之久。最终,他鼓起勇气走进灵堂,脸色却越来越红,步子越来越慢,直直地望着吊唁的祭台,一言不发。

  突然,老人丢掉拐杖,扑通一声跪了下来,重重地磕了一个头,豆大的泪珠就开始顺着他的眼角流淌下来。旁边的人都有些吃惊,领事赶紧上来拉老人,却拉不起来,只是磕了一个头,又一个头……大家终于将老人拉开。 他飞快地叨念起来,日语混杂着中文的词句。他说的是: “中国遭了灾难,我该来报恩,可是我没有钱,我没有能力,就让我磕个头吧!”

  拉着领事的手,老人似乎是下了非常大的决心,张开手心,把一张汗水浸透的一千元日元纸币递了过去。原来,这位老人是领日本政府救济金的“生活保护者”。按照日本法律, “生活保护者”不允许有存款,定期要接受福祉部门的检查,不可以任意出门旅游,如果有收入则从其救济金扣除同样金额,是日本社会最为底层的阶级。

  老人哽咽道: “就收下我这一点钱吧,我是没有钱没有能力的人,‘生活保护’的钱只是让我吃饭的,这是我一天的饭钱,这个钱不犯法。让我今天一天不吃饭来报一点恩情吧!”不顾领事的推辞,老人执拗地强把这一千元纸币留下来,力气大得惊人。

  这个日本老人为何要这样动感情?他和中国有怎样的渊源呢?

  “日本籍中国人”的缘起

  原来,他是当年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的“开拓团”的后代,却在中国长大。如他们这样的日本人,在日本被称作“中国残留邦人”,加上其二代、三代家庭成员,总数可达10万人。他们普遍中文水平比日文要高,常常毫不掩饰地表达对中国的支持,并以“日本籍中国人”自居。他们共同的特点,是自己不会忘记,也教导子女不要忘记中国的恩情。

  那一天,来吊唁的“日本籍中国人”及其后代络绎不绝。其中,大阪贺英医院院长古贺英子女士的发言是这样的:“中国四川大地震残酷地夺去了很多同胞的生命,我们今天来的人大多数在中国长大,中国是我们永远的故乡,我们离祖国越久,对祖国的爱恋越深。这些天我们每天都是边流眼泪边为祖国募集捐款,现在我们在东瀛为在地震中不幸失去生命的同胞祈福。”

  其实,在中国每一次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总能够在日本的舆论中注意到这些“日本籍中国人”关切的声音。他们和普通的中国人一样关心着长江的洪水,痛斥着台独,期待着中国和日本和平友好地相处。大阪中日友好促进会的西天德芳先生就是一名“日本籍中国人”的后代。

  是怎样的恩情,使如此多的日本人从心底以中国人的“同胞”自居,把中国视为另一个“祖国”,并几十年如一日倾注下深深的感情呢?

  探寻这一问题的答案,是一件很令人疑惑的事情。因为,大部分“日本籍中国人”出自日本殖民者于上个世纪30至40年代在我国东北建立的所谓“开拓团”。如果上溯历史,很容易发现,“开拓团”是日本侵略中国过程中产生的一个不光彩的殖民组织。

  日本侵略者于“九一八”事变后侵占我国东北过程中,遭到我国军民的顽强抵抗。为了真正成为这片土地的主人,日本陆军省、拓殖事务省以及关东军不断制定移民东北的计划,组织日本国民到中国东北地区组建“开拓团”,开展殖民活动,并试图借此改变东北的人口比例。

  1937年7月,日本制定了“二十年百万户移民计划”,并把移民定为日本的国策。到1945年初,日本向中国派遣的开拓团总数达到了33万多人,通过无偿强占或以极低廉的价格强迫收购中国人土地,建立殖民据点860多个。他们不但参与日本军国主义者对中国的掠夺,也直接作为半军事据点对东北抗日联军等抵抗武装进行作战,一些开拓团成员的罪行与真正的侵略军一样令人发指。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回到顶部 关注海峡都市报闽南版报社官方微博

电话:0595-28985153 传真:0595-22567376 地址:球探体育比分:篮球比分直播:市丰泽区田安南路536号五楼 在线QQ客服

CopyRight ?2020 闽南网是由福建日报社(集团)主管 版权所有 闽ICP备1020650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90010

闽南网拥有闽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闽南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