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忙出来时,他遇到正在逐屋杀人的几名开拓团干部。起初,对方认为他是来抢东西的,也要将他杀死,其中有人认出王绍德来,才算得免。从他们口中,他得知花子也死了。此时,反正的伪满军(被称为“大排队”)前来进攻,他才乘乱走脱。事后发现,此地日本开拓团“集体自决”造成了八十余人的死亡。
也有人亲眼看见日本人“集体自决”中,有母亲不忍孩子随之死去,试图将孩子推出让其逃走,却被执行者拖回用枪打死的情景。
仅仅方正一县,日本“开拓团”成员“集体自决”和随后冻饿而死的,就有五千多人。
中国政府和民间的以德报怨
然而,还是有大量的开拓团的妇孺活了下来。尽管从“九一八”以来,日本军国主义者在东北盘踞的14年中,夺地杀人,无恶不作,但中国普通老百姓并没有在这些妇孺身上发泄自己的仇恨。相反,在日本军国主义者胁迫本国百姓去死的时候,普通的中国老百姓却展示了自己心底的善良。他们收养了大量在死亡边缘的“开拓团”妇女和儿童。
那名来到领事馆吊唁的日本老人,就是其中之一。战败时被家人遗弃,只有十来岁的他认为自己必死无疑。他在病饿之中被当地的中国老百姓发现了,他们收养了这个半死的日本孩子,给他治病,给他吃的,让他和中国人的孩子一起生活。在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时候,他得以作为“残留邦人”回到了日本。
然而,这些“开拓团”残存成员及其后代的归国过程也是十分曲折的。1958年,日本政府通过法令,将在中国东北失踪的“开拓团”成员户籍全部按“死亡”处理。此后14年间,日本政府对其不闻不问,甚至将设法回到日本的“开拓团”成员全部作为偷渡处理。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和民间却普遍表达了对于日本法西斯和普通国民不同的态度。
1963年5月4日,经周恩来批示方正县建立“方正地区日本人公墓”和中日友好园林。1975年经黑龙江省政府批准,将公墓迁到现在的炮台山北麓。这是中国唯一的一座日本人公墓。
在这片公墓里,有一块醒目的中国养父母碑,是那些回国的“日本籍中国人”表达对养父母深情感激的地方。每年都有大批日本人到此参观,一边是残暴的法西斯政权无情逼自己的百姓去死,另一边是饱受日本侵略之苦的中国普通人民却抚养被抛弃的日本孩子成人。这种鲜明对比,使他们对于侵略战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思考。
与此同时,周恩来还曾经将一批“开拓团”遗孤送到天津、大连等地,接受较为正规的教育,以使他们成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1972年,在双方努力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情况下,日本政府被迫正式同意接收“开拓团”残留人员归国。中国政府也为这样的努力打开绿灯,使其顺畅运作。截至1999年底,共有八千多户“开拓团”及其后代被送回日本,形成了“日本籍中国人”的主干。
中国养父母的抚养之德,中国政府的大力关心,都是“日本籍中国人”对自己的第二祖国十分尊崇并没齿不忘的原因。
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籍中国人”仍在努力向日本政府努力索赔,要求其为自己的悲惨命运负责。2008年4月,此事才告一段落,当年日本政府正式为“战争遗孤道歉”,并做出了改善其待遇的决定。不久,日本驻中国特命全权大使宫本雄二一行来方正县祭拜“战争弃民遗冢”,以此象征性地向日本国民谢罪。
能够把“开拓团”的后裔教育成“日本籍中国人”,不能不说,一方面源于中国老百姓心底的善良,另一方面,中国政府当时踏实稳健的作风,也为他们的转变做出了重要贡献。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