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女性需求增加
随着女性高管比重的增加,女性对前往商学院读MBA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并且年龄越来越小。
早在2011年,美国管理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委员会便有数据显示,参加管理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GMAT)的女性人数约为10.6万人,创历史最高纪录。并且在2009年6月至2010年期间,大部分考生的年龄均在30岁以下。GMAT是工商管理学硕士(MBA)课程及其他商学研究生课程的标准入学考试,由GMAC主办。
这种日益膨胀的需求在2013年GMAC公布的《未来商学院学生调研报告》也得到印证。大部分女性表明了申请商科管理教育在于希望获得更多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工作机会,提高现有工资水平,或是实现个人成就商业女性这一群体的悄然崛起是多方原因推进的必然结果。就个体而言,她们内心深处的主体意识愈发觉醒,对自身的社会价值和社会责任进行了重新定位:她们越来越渴望,也越来越自信地走进商业世界中大显身手。同时,不断完善的社会保障与法律也为女性投入商业职场提供了保护和支持,也增强了商业女性的职业信心。
阿莱丽·迪恩是西北大学凯洛格管理学院(Northwestern University's Kellogg School of Management)的毕业生。她之所以选择MBA,一方面是希望拓展自己的技能,同时也希望拥有更多的就业选择机会。她在国防工业巨头洛克希德马丁公司(Lockheed Martin)工作了五年多,一直从事分析师工作,但她希望有机会挑战其他职业。
“我要利用这个机会,改变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迪恩说。她今年30岁,计划毕业后从事市场营销与品牌顾问的工作。
据悉,在过去几年内,美国大批女性进入医学院和法学院就读,现在她们又转而选择商学院。部分原因是由于商学院注意到女性学生短缺,加大了对女生的招生力度。据美国联邦数据显示,目前,超过1/3的MBA学位获得者为女性,在过去十年里,这一比例大幅增加。
而对于越来越年轻的女性攻读MBA学位,乔治城商学院教授凯瑟琳·汀斯利作出了这样的解释,她认为尽早就读商学院,可以帮助提高女性在职场中的地位。“这将增加商界女性的数量,因为她们可以请产假,而且她们重新回到职场的可能性也更大,因为工作在她们的生活中所占的分量更重。”
像杰西卡·迪琳一样,对于许多女性来说,在她们做出攻读MBA的决定时,组建家庭的计划也是她们考虑的一部分。
迪琳将在今年夏天结婚,她说:“我知道自己已经拥有许多方面的工作经验。我希望有一天我能有自己的家庭,我当时以为那是永远不可能的。我曾经甚至想放弃攻读MBA。”
但迪琳转念又想,取得MBA可以让她未来的职业发展更加灵活。“如果我想打破传统的就业选择。”她说道,“比如,如果我想自己创业,我就可以向一帮专家——我的老同学、教授和校友等等——寻求帮助。”
这种需求在中国同样强烈。日前,《福布斯》中文版发布2014年中国最佳商学院排行榜中的调查数据显示,近几年女性学员就读MBA的人数也在增加。各行各业中的女性担任中高管理层的也越来越多,管理层已经不是男性的天下。
在2005年毕业的学生中,女性占18.2%,到2007年,这一比例为19.1%,2009年为22.0%,2011年为26.9%,2013年则为25.5%。虽然2013年的女性学员比例比2011年的稍少,但还是可以看出女性学员在整体增多的趋势。另外,EMBA的女性学员比起MBA来也毫不逊色,在此次调查中,女性EMBA学员占17.36%。
在对一些热门MBA招生院校的生源结构数据进行分析中发现,男女比例为2:1甚至更高的较多。例如:中欧国际工商学院2012年入学总人数为203人,其中女生占33%,男女比例近2∶1;新华都商学院对创业MBA项目首期班学员中,男性占了78%,女性为22%;上海交大安泰2013级学员中,男性比例为67%,女性占33%;北大光华2013级学员中,男女比例也为2∶1;浙江大学2013年MBA共录取381人,男女比例为1.54∶1。
GMAC近期公布了一项调研报告显示,近年来,中国GMAT女性参加考试人次一直高于男性考生,并从2009年至2013年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其中,2013年的女性考试人次为33682,比重上升至64%。数字表明,中国女性对商科管理教育极为重视,并对提升自身职业素养和跻身商界表现出强烈的愿望。
GMAC北亚区市场拓展副总监余菁维告诉记者,中国女性考生比重超过六成,反映了中国女性对于自身学习投资的渴望。通过商学院的学习,不仅能够给学生带来经济方面的回报,而且能够带来个人职业发展方面回报。而从中国女性考生所感兴趣的专业来看,依次为金融硕士、会计硕士、管理学硕士、市场营销硕士等专业。事实上,会计、市场营销等专业一直被认为是“适合女性从事”的工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于诗词盛宴中看见书香霞浦2024-05-28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