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的一间办公室里,摆放着来自全国各地待修复的古籍文献、拓片和字画,桌面上摆满了毛笔、板刷、锤子、铅砣等工具。一群年轻的修复师,安静地坐在自己的工作台前,从事着古籍修复工作。
将残损书页中的杂质剔除,才能保证修复后的古籍平展如初。
对普通人来说,破损严重,甚至粘连得无法翻开的珍贵古籍,经修复师的双手重获新生,是一项神秘而复杂的工作。数百年里,书籍因受到虫蛀、鼠啮、霉蚀、酸化、磨损等损害,破损情况千差万别。修复师不仅要具备化学、生物、书法、美术等方面知识,还需要在材料、笔迹等领域有一定研究。
28岁的万小兰恬淡沉稳,从事古籍修复近5年。她用镊子小心翼翼地拨弄着案板上破损不堪的泛黄纸张,用薄如蝉翼的薄棉纸为古籍作“植皮手术”——这是一套破损比较严重的古籍,出版于清代的《潼川府志》。大量的虫蛀破损,让页面成了一张张“纸网”,书页之间还相互粘连,难以分开。修复工作需要先将单页展开,再对页面的虫洞部分进行修补、压平,直至装订成册、恢复如初。说起来简单的几个步骤,却需要修复师用科学有效的方式,并花费大量的精力去完成。
“一天只能修一两页。”万小兰取出一支糨糊里泡着的毛笔,把补纸衬在破洞背面,再将多余部分移去,“做这个工作就是需要安静、细致、有耐心,只有喜欢这一行才坚持得下来。”静得下心,意味着她和同事们可能要花大半年的时间去修复它。
修复工作有几十道工序,一步不到位,后面就会出问题。首先要用仪器对纸张进行无损检测,确定其纸张性质、厚度、酸碱度等基本数据,根据破损程度制订完整的修复方案。然后将书小心拆开、逐页清洗杀菌,再根据原书的纸张特性,找到与其匹配的修补原材料。接着进入修补阶段,一般采取湿补、加固等技法,让修补部分与原页融为一体,补在虫洞上的补纸,不能多也不能少,不能厚也不能薄,才能保证页面厚度的均匀。直至最后的压平、装订和复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于诗词盛宴中看见书香霞浦2024-05-28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