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差异大,老本领无用武之地?
——摸透校情吃透学情,校长教师各有高招
开学第一天站在校门口迎接学生,郭建华第一个感受是,这里学生的脸色普遍比原来学校的学生“深一个色号”。几个星期下来,她发现密云三小和太师屯镇中心小学这两所被25公里山路隔开的小学,差异远比想象中更大。
“山里孩子很有礼貌,跟新来的老师很快就能亲近起来。”她说,“但不少孩子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不好,一部分孩子学习困难还比较大。”她亲眼看到老师给一个学生讲解解题思路时,说了一遍又一遍,孩子的眼神还是很茫然。
利用周末时间,新来的校领导集体去学生家家访。在家庭困难学生黑黢黢的房间里,郭建华心里对一所山区寄宿制小学副校长的职责有了更实际的答案。“如果一个孩子是家里唯一识字的人,你不能期待父母对他的学习有什么帮助;如果一个低保户的希望就是孩子毕业后能有一份工作不再吃低保,你该怎么理解教育质量?”
学情统计验证了郭建华的观察。一校五址的太师屯镇中心小学,学生有相当比例出自单亲家庭,隔代教养的情况普遍,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人数是个位数。
“课堂教学可能需要慢一些,再细一点。”郭建华觉得,“但原来城区小学有些经验在这里可以发挥大作用。”
她在校园实行精细化管理。从校园卫生到行为规范,从宿舍管理到作业管理,一个多月下来,给校园带来了可见的变化。郭建华还把自己的联系方式给了所有家长。每天早上她都会站在校门口,家长有情况可以随时来说。一开始,家长反映的都是学生矛盾一类的事情,她就亲自去找学生谈心,再把情况反馈给家长。渐渐地,家长会把跟孩子闹情绪的事情告诉她,她成了孩子和家长的贴心人。
“那天,我在操场上看到一张废纸,刚要弯腰去捡,老远跑过来3名学生,一边跑一边说:‘郭校长,我们来捡。’”郭建华笑着说,“就是那会儿,我感觉他们心里有我了。”
与郭建华轮岗的方向正相反。在太师屯镇中心小学当了9年校长的蔡瑞山本轮轮岗的学校是城区的密云一小。虽然他已经跟前校长聊了几次,学校的区位、基础设施等硬件情况,以及学校的文化、教师队伍和学生的情况也基本了然于胸,但他还是感觉到了职业生涯里许久未曾感受的紧张。“一所好学校的身上沉淀着多少年形成的成熟文化,我在山区学校积累的经验对这样的学校有什么价值呢?”这段时间,这是蔡瑞山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山区孩子全寄宿,除了学习,各种状况比较多,我们习惯了把所有孩子的事都放在心上,也有一些办法,这应该是一个可以深入的方向。”他说。
在育英学校密云分校,记者遇到了一个初中物理两年换了两名教师的学生的家长。“初中物理总共就两年,一年换一个老师,会不会担心孩子成绩?”
“学校会组织我们家长去听新老师的课,孩子自己也会比较。”这名家长说,“孩子说新老师教初三电学的时候用了另外一种方式,特别容易懂,一下就记住了。她觉得这个老师也挺好,我也就放心了。”
(报道组成员:记者施剑松郭馨泽高毅哲唐琪单艺伟陈经宇执笔:本报记者施剑松郭馨泽高毅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于诗词盛宴中看见书香霞浦2024-05-28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