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观者纷纷表示,不仅没看懂,连字都没认全。
还好,老师在下面贴心地给出了关键词解释,足足74条。戳这里
一号公告“出题人”,是杭州高级中学一百二十周年校庆一号公告的执笔者之一高利老师。
高利说,这篇文言文是“集体创作”的成果,除了他主笔外,还有同校老师和热心校友的参与。
从酝酿到写作完成,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初稿他写了四天,到最终定稿经过了多次修改,还请了浙大教授和文学大师进行指导。
这次杭高的公告,文体选用了文言文中的骈体文。骈文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所以翻译起来比一般的文言文要更难一些,“其实现在的最终版本,相比初稿,难度还下降了好几个等级。”
比如,文章倒数第二段的第一句话——矧乃钱江启正,江东启成,搏浪迎潮,腾蛟起凤。“腾蛟起凤”这四个字,本来是想用“龙翔凤起”,因为“贡院见凤起,钱江期龙翔”(分别指杭高的两个校区),是每个杭高人都熟悉的表达。为什么要换呢?大家可以看下注释,原来,“腾蛟起凤”出自《滕王阁序》,“还是想借此增加在校生与语文的亲切感。”高利说。
为什么不用白话文?
高老师说,通常发公告,时间、地点、事件一两句话就完了,如果再想扯扯办校历史、办学理念,用白话文说就很生硬,用更通俗的话说,“很背啊,没人要看的。”
现在就不一样了,所有的办学理念和历史传承,都巧妙得藏在了注释里,用更风雅的方式去传播。
比如,说杭高推行文理并重的教育理,就是“以弘文究理,博开桃李之门;饫义餍仁,尽表松筠之节”;说杭高师生英才辈出,就是“若我杭高,养正龙潜之士,传薪凤起之区”……
高老师说,这和杭高这所学校的历史沿革也是一脉相承的。杭高在明清时期,是浙江的贡院,本来就是考试的地方,所有文人在进京赶考前先要通过地方的考试,换句话说,近600多年的学霸都在这里呆过。它的前身是养正私塾(1899年),这是浙江最早的公办中学,所以,这么做也契合了杭高的文化定位、历史定位和传承定位。
其实,74处注释里,有的出自《论语》,有的出自《诗经》,大多内容都是高中语文课程里涉及的内容。
杭高在读的学生要理解,不难。如果看了注释还读不懂?对不起,你该补课了。
更加兴致勃勃在读在转的,是那些已经毕了业的校友。“有校友跟我说,正拿着两台手机在读,一台里是原文,另一台看注释。”
而与他自己而言,作为执教多年的本校老师,本身对校史是了解的,但通过这次机会,在重新梳理的过程中也有了新的收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于诗词盛宴中看见书香霞浦2024-05-28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