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多岁的张大爷给自己找了个新活儿。每天,楼下的中学上下学期间,他都会来到学校门口指挥交通。其实,两年多前,这个地方他也常来,不过那会儿,他来是为了骂那些在大街上捣蛋的学生。老人说:“这个学校的学生变好了,我不但不骂了,还要护着他们。”发生在中国人民大学附中翠微学校门口的这件小事,是2013年以来北京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进程中的一个细节。这一细节见证着北京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进程。
开学第一课,北京学生在抗战纪念馆参观。
中学生参加北京学生科技节。
北京中学生基地学农。(资料图片)
作为一个拥有2100万常住人口的特大城市和中国的首善之区,北京教育改革的一举一动,都吸引着全国的关注。
不可否认的是,北京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长期居于全国前列。然而,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北京教育发展中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
其中,最突出的一点是,义务教育阶段出现了区域、城乡和学校之间差距拉大的趋势,“择校热”一度高烧不退,以及由此引发的学生课业负担重、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等一系列问题,引发人民群众的不满。
面对挑战,北京市委、市政府决心以改革破解难题。从2012年底开始,一场大刀阔斧的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行动在北京展开。3年多来,改革成效明显,16个区县一次性通过了教育部义务教育均衡验收,就近入学率大幅提高,城区优质资源向郊区辐射,中高考改革全面深化。成绩还远不止这些。
3年多来,北京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逻辑起点在哪里?其间渗透着怎样的改革理念?
关注百姓实际获得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7000美元。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对社会公平格外关注,特别是教育公平更是牵动百姓敏感的神经。
作为首善之区的北京,教育均衡的天平在不知不觉间开始一点点倾斜:区域、城乡和学校之间的差距,非但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缩小,反而有逐步拉大的趋势,“择校热”高烧不退,百姓对此不满。
“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这句温暖人心的话,成为北京市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逻辑起点。
时任北京市委副书记、教工委书记苟仲文在改革之初就提出优化教育供给结构,提高教育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教育改革才能主动适应人民群众教育需求的新变化,才能够让人民群众具有较高满意度和获得感。
以2014年北京市全面取消中小学共建为起点,到2016年确保每一所初中30%学生升入优质高中为节点,每一个家长用简单的算术就能算出身边的优质教育资源增加了多少。
伴随着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共建”政策的取消,借读生、住宿生等与就近入学政策不符的做法也一并被叫停。空前严格的就近入学政策,使首都基础教育入学秩序井然,面貌为之一新。
然而,要让老百姓对教育真正满意,关键是要办好百姓身边的每一所学校,就是要让百姓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这显然是更为艰巨的任务。
北京市副市长王宁在首都教育系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教师节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上提出,要千方百计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调整优化优质教育资源布局,加快缩小城乡、区域差距,着力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为了把更多优质教育资源送到百姓的家门口,北京决心构建以学生为本的广义教育供给体系。这意味着必须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必须穿越教育领域内外原有的边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于诗词盛宴中看见书香霞浦2024-05-28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