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
非遗不是束之高阁的古董,也不是无生命的化石,而是“在能动的实践中传承发展的文化传统”。这意味着,非遗保护必须确保非遗的生命力,实现可持续传承和发展。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就特别强调年轻一代对非遗及其保护的重要意义。
过去,非遗如何在年轻群体中实现传承、发展,似乎是一个让人感到有些沉重的话题。各种非遗项目“后继乏人”的新闻不绝于耳,引起民众对传统工艺濒临“人亡技绝”的忧思和叹息。
然而,当我们将目光投向广东的年轻一代,文化传承却呈现另一番景象。岭南文化传承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文化自觉。他们通过鲜活的创意与流行的语言,将传统文化转变为好玩的文创产品,并且乐在其中——尽管他们未必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已经成为“非遗”传承的一分子。
“80后”漫画家胡庆麟就是其中一例。多年来,凭着对粤菜与广府文化单纯的热爱,他笔下的“炭烧老广”系列漫画作品深入人心。去年,他为广府庙会创作代言吉祥物“鳌鱼”,用时尚的形象将本土非遗项目“鳌鱼舞”进行重新包装,令人耳目一新。
“非遗不能脱离生活,它本来就是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裴继刚认为,今天许多生活方式已无法回到过去,来自农耕文明的非遗也不可能因循守旧地存续下去。非遗需要创新,但创新并非彻底“颠覆”,而是立足当下的“再创造”。由此观之,胡庆麟与许多同龄人所钟情的动漫,正是新生代的一种“生活方式”。非遗动漫化的“改造”,让它在当代找到“活下去”的理由。
当然,动漫并不是激发非遗活力的唯一方式。林帝浣意境悠远的“二十四节气水墨国画”所以成为“爆款”,就是因为它唤起了现代人的集体回忆。但林帝浣同样认为,非遗不能离开现代人的精神与审美需求。与此同理,产品融合当代审美与现代设计理念,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传承人的定位从“守艺”转变为“创艺”,这将是包括西关“打铜”在内的传统工艺振兴的必由之路。
“流通是最好的保护,使用是最好的传承,分享是最好的传播。”这一道理受到了越来越多青年传承人的认同。西关打铜工艺传人苏英敏,也敏锐地捕捉到这一趋势。他积极转型为“电商化手艺人”,尝试通过网上众筹打开传统工艺的市场。最近,苏英敏还投身“广府汇”项目的筹建工作,希望将自己“活化”铜艺的经验,跨界推广到剪纸、宫灯等其他非遗项目中。
尽管如此,苏英敏心里仍有他放不下的“根”。西关打铜的工艺与外形都可以改变,不变的是它与西关人生活习俗千丝万缕的联系。他始终坚持,非遗不是“土豪”的专利,它必须让街坊们继续消费得起,回归千家万户的生活,继续成为西关人日常的一部分,非遗传承才达到它的目的。
年轻人参与非遗传承或“再创造”,还体现出他们对群体“认同感”更深层次的诉求。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三位年轻的“老广”,都是在岭南文化“认同感”的驱使下,自觉与非遗结缘,用实际行动诠释“人人都是文化传承人”的真正内涵。对他们来说,非遗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种文化身份的象征。
“做生意可以倒闭,但做事业就不能倒下,再苦、再累都要坚持下去。”苏英敏质朴的感言,道出了非遗“活力之源”的真正奥秘——假如每一位年轻人都对文化遗产产生这样一份由衷的认同感,相信会有更多的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祝贺!我国最大“沙戈荒”光伏项目成功并网2024-12-19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