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填海造地热:救赎或毁灭?
海岛开发的费用惊人,维护费用更惊人。水、电、通信、监控、消防、环保、交通……是个超级复杂的系统。
接近火烧屿开发单位路桥公司的人士透露,10年间,已投入1.6亿元建设火烧屿,根本收不回成本。他认为,海岛规划、招商都能做得很好,但关键还要看市场能不能认可,政策有没有延续性。
人工岛的开发也同理。就目前而言,国内尚无先例可循。
人工岛的核心是填海造地。事实上,填海造地热,在中国一直没有冷却过。
资料显示,中国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围填海活动,到上世纪末,沿海地区围填海造地面积达1.2万平方公里,平均每年围填海230至240平方公里。考虑到保护海洋环境,2002年,《海域使用管理法》实施后,国家每年对围填海规模都控制在100平方公里左右。
即使如此,仍抑制不住填海造地热。报道显示,个别地方过度开发,不科学地填海造地、围滩造田,尽管增加了土地资源,却对海洋资源造成了严重破坏。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蒋高明曾撰文指出,围海造地将蜿蜒曲折的海岸线“拉直”,成片的红树林、滩涂等自然湿地被破坏。生态功能没有了,人类的经济功能、社会功能也无法保障。
回到厦门,今年4月公布的首批可开发无人岛之一大兔屿就出现类似问题。山鸟协会负责人透露,海沧大桥下面的填海以及海沧大道的修建,使得大兔屿与海沧大道之间的海域淤泥沉积很严重,退潮后几乎成了半岛。
由于目前国际上对海洋经济观念上认识的不断成熟,一些海洋大国正在逐年减少围海造地的面积,研究退滩还水方案,实施与自然和谐的海洋工程计划,不再将海域直接围死形成新的陆地,而是尽量保留海域。
8月25日,就在厦门人工“富豪岛”广受媒体关注的当下,国家海洋局下发了“关于印发《无居民海岛保护和利用指导意见》的通知”,《意见》明确指出, “严格限制填海连岛工程,保护海岛自然属性,防止海岛灭失”,并强调“海岛开发利用应避免对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等典型生态系统造成影响”。
厦门环保人士期待,《意见》或成及时雨,为填海造地热降温。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