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里的海岛,碧空如洗,海风习习。
6月底,记者一行乘车前往与金门隔海相望的大嶝岛。出翔安隧道,从翔安东路驶入岛上的机场大道,不知不觉跨过一座大桥——大嶝大桥。这座桥不仅方便了岛上居民的出行,更将曾经的“战地前线”与正在建设的临空新城连在了一起。
建设中的地铁三号线如蛟龙入海,翔安机场工地上的工程车来往穿梭,大嶝岛拉满“热力值”。而在大嶝岛田墘村,一幢幢闽南老屋,红砖墙、石基座,如燕尾一样翘起的檐角,静静地矗立在古老的村落中。
一
在一座红砖古厝中,我们见到了84岁的郑水忠。1964年,因工作需要,23岁的他由小学教师转为岛上的摄影师,1979年成为福建日报摄影通讯员,至今仍经营着一家照相馆。
一张张发黄的黑白照片,诉说着一段段难忘的记忆。郑水忠手中的相机,记录了“英雄三岛”(大嶝、小嶝和角屿)的风云变幻、海岛卫士的热血坚守,也见证着岛上日新月异的巨变。
“这张是民兵蔡火在背着枪准备驾船巡逻,这是郑太平班长在给田墘村民兵作投弹示范……”郑水忠对满墙的照片如数家珍,“这里是金门炮战时期的前线阵地,岛上军民同守共建,筑起了一座铜墙铁壁般的‘海上长城’。”
洪顺利、洪秀枞、蔡火在、张韭菜、郑太平……当年全国知名民兵英雄的形象永远留在史册里。从两岸处于战争状态时的当地民兵英雄、在炮火底下积极开展农业生产的普通百姓,到两岸进入和平发展阶段的锦绣山海、在金厦海峡摆摊的渔家女,上万张老照片已成为极为珍贵的时代变迁的见证。
说到一等功臣程国财,郑水忠哽咽了。1984年6月27日,对岸金门守军因追捕逃兵,将炮弹打到角屿岛,导致我方一名战士受伤。驻角屿岛的我军军医程国财接到命令后,背起急救箱赶去现场,郑水忠为了拍摄新闻照片与他同行。突然,又一颗炮弹呼啸而来,走在前面的程国财不幸牺牲,距离郑水忠仅有10多米远……
历史已翻过那波澜壮阔的一页,但照片记录的瞬间似乎伸手可触,让人感受到“英雄三岛”的深沉和厚重。
二
“20世纪90年代以前,大嶝岛是‘三无’岛,无自来水、无高压电、无桥,加上20多年的炮战,岛上经济发展得很慢。”郑水忠指着照片说,“你们别看这收获的一筐筐地瓜,当时地里就只种得活这个,没什么吃的,生活苦得很!”
“生活苦一点,还好。但是,桥,更是当时岛上老百姓挥之不去的梦。”76岁的退休教师许清荣说。
20世纪80年代,大嶝岛隶属同安县,时任大嶝中心小学教导主任的许清荣,因工作需要常去县教育局参加教研活动。“早上五点就要起床去码头。涨潮时坐船,退潮时就得卷起裤脚,脱掉鞋子,赤脚蹚过海路,再坐上船。上岸后,得马上去赶早上唯一一班去往县里的班车。”许清荣回忆道。
照片墙上,记者看到了许清荣口中当年出行的不易:从第一代靠风航行的帆船到第二代靠柴油启动的挂机渡船,扛着自行车、行李箱迎着海浪乘船成为岛民出行的常态。“若有桥该多方便啊!”渡船上的许清荣常常这样想。
1992年,大嶝海堤建成通车,结束了岛屿四面环海、岛民乘船出行的历史;电缆和自来水管道同步铺设,告别了岛上依靠煤油灯和井水生活的时代。
“有了桥,大嶝岛的基础设施建设慢慢有了起色,居民的生活也渐渐好了起来。”郑水忠的脸上露出了喜色。
在一墙黑白相片中,一张彩色相片显得很亮眼:一座崭新的大桥笔直向前,桥上零星的几辆车从一排排路灯下驶过,入桥处的一块路牌写着“大嶝大桥”。
“2006年8月28日,大嶝大桥通车时,我拍了这张照片。”郑水忠说。仔细端详,原来这就是大嶝岛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大桥。
“到同安城区原来3个多小时的路程,桥通后明显方便了,时间缩短了。”许清荣告诉记者,未来进出岛会更方便,还可以搭地铁、乘飞机。
大嶝岛的天空,正在架起一座通向世界的“桥”。谈到这里,郑水忠打开电脑,点开了一张照片。“这是篮球比分直播:我拍的翔安机场建设现场。”郑水忠说,那时候刚刚铺上金黄色的沙子,金色沙田与海天融为一体,很漂亮。
2014年,翔安机场选址大嶝岛。“大嶝岛将从相对传统的海岛向以航空产业为核心的现代化区域转变。”大嶝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吕玉惠说,大嶝岛将结合岛上战地旧址、闽台文化、海岛风光等元素,重塑文旅品牌,把大嶝打造成海峡两岸交流的“新客厅”、全域旅游的“新名片”。
古老渔村迎来新机遇。大嶝岛已有3座大桥通车,另有2座大桥、2条地铁线以及1条城际铁路正在建设。一条条“时空隧道”,见证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更是厦门跨岛发展的缩影,成为一个个让人怦然心动的壮美音符。
三
田墘村保留着抗战时期金门县政府旧址建筑群。1937年,金门被占后,金门县政府迁到大嶝,不少金门老百姓转移到大嶝等地共同抗日。这一建筑群见证着抗战时期两岸共同抗敌的历史,2009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郑水忠家里,记者看到了数十张金门县政府旧址的照片。这些照片为旧址的修缮保护帮了不小的忙。
这些古厝建于明清至民国时期,年久失修,几近成为“危楼”。十几年前,一场大雨导致其中一座古厝的屋顶坍塌。从小在古厝长大的郑水忠心中萌生了守护古厝的念头,手中的相机亦有了新的使命。
为留住古厝之美,郑水忠拍下了古厝破损的照片,并搜集相关资料向有关部门反映。2014年,郑水忠被聘为厦门市文物保护管理员,成为红砖古厝的“守护者”。
如今,在郑水忠以及文史专家的推动下,修缮后的古厝被完好地保留下来,特别是金门县政府旧址7处12栋红砖古厝,成为人们来大嶝岛必打卡的景点。
2023年5月,田墘村开启城中村现代化治理工作,拆除违建、缆线入地、道路平整……村庄环境大大提升,130多栋红砖古厝重新焕发光彩。此后,中国作家协会两岸作家创作空间落户,厦门外图集团打造台湾书籍专卖店,多家民宿、咖啡店、酒吧相继进驻。
日子一天天好起来,郑水忠也将手中的相机换成了话筒。
在另一面墙上,郑水忠成了照片里的主角:角屿岛上,身着迷彩服的解放军指战员坐成一排,认真聆听郑水忠讲述。原来,从2008年开始,郑水忠经常以义务讲解员的身份出现在大嶝的驻军部队,给指战员讲老照片里的故事。
义务讲解,成为郑水忠晚年生活的重心。从背着相机到拿起话筒,郑水忠以全新的方式,将“英雄三岛”的故事娓娓道来,让人们从中汲取力量。
离开大嶝前,记者一行前往老人照片里的那片“金色沙田”。如今,一座现代化的东南区域枢纽机场正横空出世。
它,如大鹏展翅,蓄势待飞。(福建日报见习记者 傅韬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厦门:近两百辆早餐车出动 为环卫工人送爱2025-07-23
挖掘篮球比分直播:的乡村之美、名桥之美、名山之美、饮食之美,让时代记忆在城市更新中重焕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