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执导的首部奇幻大片《长城》,上映3天就已斩获近5亿元票房,但仍遭遇了严重的口碑危机——多位影评“大V”给出了措辞严厉的差评,有人甚至抛出了“张艺谋已死”的论断;豆瓣网页面从首映日零点开始就被很多人狂刷“一星”,目前的评分仅为5.4分。
又见“××已死”。这些年喊个“××已死”,比电线杆上的“无痛人流”广告来得还随意:“新闻已死”“实体行业已死”“自由已死”……被用烂的“××已死”,大抵就跟春晚上抖的那些过气网络流行语一样,成了另一种“俗”。
“不说“××已死”,就不能好好说话了?不抱着情绪化的人身炸药包,就不能搞批判了?”
那些拥有巨大粉丝量和话语权的影评人,在客观上制造了一个“沉默的螺旋”——很多看过《长城》的人觉得它并不像影评文章说的那样差劲,但迫于舆论压力不敢公开表达对影片的肯定;他们甚至会加入调侃、嘲弄导演、主演的队伍,最终导致差评的声音越来越大。
社会观念多元、审美偏好各异,任何一部电影都不可能得到所有的好评,这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有批评,才有更多改进空间。但不太正常的,是媒体人杨时旸在一篇文章中概括的一种现象——“嘲讽张艺谋已经变成了一种政治正确,嘲讽中国式大片,更加安全无虞”。
影评人对电影的评判标准高于普通人,视角更有批判性,这都没问题。但影评人的专业性,非要通过与普通观众唱反调来体现?观众说某部影片画面精美,影评人就骂它是“加长版MV”;观众说某部电影故事精彩,影评人就说导演已放弃艺术追求;但如果观众说某部电影晦涩难懂,一定有影评人摆出“看不懂说明你没文化”的姿态……
如果要对《长城》评分,7到8分应该是比较公允的。“士兵打怪兽”的故事虽然很简单,但对一部试图打入欧美主流电影市场的大片来说,这是最便于海外观众理解剧情的策略;色彩、中国元素的运用虽然“很张艺谋”,但工业光魔和维塔(代表作《魔戒》《阿凡达》《金刚》)联手呈现的特效,却是标准的好莱坞水准;即使很多人吐槽的“鲜肉”主演,在《长城》中的表现确有瑕疵,但也有明显进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祝贺!我国最大“沙戈荒”光伏项目成功并网2024-12-19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