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口 施用土壤调理剂增产近20%
几乎同一时间,另外一组评测专家来到位于即墨金口的示范基地,在目前选定的全国31个区市的盐碱地作为耐盐碱高产水稻试验点中,这里是山东省的唯一试点。
记者了解到,当天的评测中,测产的水稻品种为天隆优619,土壤盐碱度为千分之三。专家组从使用土壤改良剂的稻田中,选出代表性的三块田,编号A1、A2、A3;然后从未施用土壤改良剂的空白田中,选出了代表性的三块田,编号B1、B2、B3;采用机械收割的方式,对每块田收割面积200平方米。收割完成后,测产组对每块田用皮尺测量实际收割面积,然后分别计算出A、B两组田块的总面积,再用电子磅称量实收鲜稻谷重量,分别计算出A、B两组的总重。“通过公式换算,专家组就能得出每块田的亩鲜稻谷重。”工作人员介绍,这样得出的数据还不是最终的亩产量,需要从A、B两组鲜稻谷中各随机抽取五公斤进行称重、去杂,由此测定杂质率,随后还需用谷物水分速测仪测定鲜稻谷的含水率,重复3次取平均值,并与稻谷标准含水率14.5%进行对比。至此,才能分别计算出A、B两组的亩产量。
“有了亩产量后,我们可以用A的亩产量减去B的亩产量,然后除以B的亩产量,乘以100%,得出增产的百分比。”专家介绍,如果得出的百分比大于10%,表示土壤改良剂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如果增产百分比小于10%,表示有增产效果;如果增产百分比为零,则表示无增产效果。通过复杂的计算,评测专家得出了最终数据,使用土壤改良剂的天隆优619稻亩产391.9公斤,未使用土壤改良剂的天隆优619稻亩产327.23公斤,增产达到19.76%。
花絮 小学生参与水稻传递仪式
在收割现场,除了繁忙的研发人员来回奔波外,记者还看到了几位身穿校服的小学生,他们是来自青岛市第二实验小学的5年级学生赵冉、管延泽和6年级学生朱家惠。他们当天来到白泥地研发实验基地有一项特殊的任务,就是参与水稻传递仪式。别看这几个孩子年纪不大,却已经关注了海水稻研发近一年的时间,还曾到青岛国际院士港与袁隆平院士面对面交流,学习海水稻的知识。
当天在现场,几个孩子也是头一次见到成熟期的海水稻,显得异常兴奋,“吃米饭的时候香喷喷的,原来稻子长在田里是这样金灿灿的。”赵冉高兴地说,能参加海水稻传递仪式是成长中难得的经历,她拉着小同学不停地在试验田边拍照留念。当试验田中的海水稻开始收割后,研发基地的技术人员小心割下一把稻穗,交由评测专家庄严地递到了这几个孩子手中,“这是青岛培育出的第一代海水稻材料,对海水稻的研发来说有些非常重要的意义,也体现了研发人员孜孜不倦的科研态度。希望你们能好好学习,长大后能成为研发海水稻的后继力量。”评测专家说。
得到了这份寄语和嘱托后,三位小同学紧抿着嘴唇,重重地点了点头。“请袁隆平爷爷放心,我们已经在心里种下了海水稻的种子,一定会好好学习,珍惜机会,长大后为推广海水稻做出贡献,让祖国的粮仓更加充实。”5年级学生管延泽说。
数据
大数据“说”海水稻
■0.6%
海水稻并非直接浇海水
海水稻研发实验基地研发经理张树寅告诉记者,实际上,我们所说的海水稻,只是耐盐碱水稻的一种俗称,并非直接用海水浇灌,因为海水的含盐度达到了千分之三十以上,一般的农作物根本无法耐受。在这里的海水稻,实际上是按照不同程度的海水与淡水配比进行灌溉,从而模拟出不同程度的盐碱地情况,培育稻种的耐盐碱性,目前使用的是千分之六含盐度的水。
■8阶段
海水稻生长有一定口诀
海水稻研发基地技术人员张立山介绍,海水稻从今年5月份插秧,到目前成熟收获,生长过程的幼穗分化期大致可分为8个阶段,并有一定的口诀:一期肉眼看不见,二期苞毛现,三期毛茸茸,四期粒粒现,五期隐可分,六期叶枕平,七期穗绿色,八期穗即现。在这期间,技术人员护理这些海水稻材料时,只除虫、不杀菌,为的是考察海水稻材料的抗病能力。此外,这些海水稻材料在幼穗分化期时就已呈现出了耐盐碱性状的差别,有的抽穗饱满,有的则出现稻叶卷曲发黄,抽穗不充实。
■8代
需杂交4年才能相对稳定
作为海水稻研发中心收获的第一代的海水稻,不同材料虽然耐盐碱性状不同,但多半长出了稻穗,差别只在抽穗时出现干枯,或者稻穗谷粒不充实。海水稻研发实验基地研发经理张树寅称,受北方气候条件的影响,第一代海水稻收割后,要被带到海南的育秧基地进行扩繁、杂交,明年再带回青岛继续杂交。这些海水稻材料在海南的基地主要进行两项任务,一是继续配组、杂交加代,二是对优良的材料进行扩繁增加种量。这就意味着,在北方的冬季时间,在海南依旧可以进行海水稻的第二代杂交,然后次年的4月份收割后带回青岛的海水稻研发基地播种、插秧,不间断进行第三代杂交。张树寅说,在海水稻进行杂交8代后,才能获得相对稳定的品系,这样算下来,海水稻杂交8代至少需要4年时间。
■3年
研发出可产业化耐盐碱稻
在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的目标中,未来三年内将打造成耐盐碱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海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发中心设立了耐盐碱水稻育种及盐碱地稻作改良研究、第三代遗传工程不育系杂交水稻技术和稻米品质与食味研究三个研发方向。在耐盐碱水稻育种及盐碱地稻作改良研究方面,三年内将研发出可产业化推广的亩产300公斤以上,耐盐度千分之三至千分之八的耐盐碱水稻种子,并在5~10年内利用稻作改良技术改造盐碱地和滩涂,为我国增加1亿亩良田,每年多增加300亿公斤粮食,多养活一个大省的人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罕见出土五件古代“蒸锅”,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