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镇”在基层争议较大
撤乡后群众办事更远更难了
在陕西省本轮乡镇机构改革中,有210个乡改设为镇。可令人不解的是,省会西安尚保留了乡的建制,而人们印象中相对落后的陕南三市(商洛、安康、汉中)却全部实现了撤乡设镇。
问及撤乡设镇的标准,李虎平介绍:“这与该区域的总人口、政府驻地居住人口、财政收入、公共基础和社会服务设施,如道路铺装率、自来水普及率、垃圾处理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等指标有关。”
不过,安康市某县领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却说,该县之所以把乡改为镇,是“因为省里的政策要求”。
“达到设镇的标准了吗?”记者问。
“之所以叫乡嘛,肯定是比较偏远,比较小,比较穷的。”这位领导表示,国家对乡镇的投入政策是一样的,撤乡设镇目前还不能很快看到效果,从长远看,也许有利。
“利在什么地方呢?”
“是不是全改为镇了,管理起来更统一,更规范?是不是改镇以后,更利于城乡统筹?”他用好几个疑问句回答记者的提问。
榆林市一位县领导也对记者表示,“并不是改‘镇’就能城镇化了,山还是那样的山,人还是那里的人。”
咸阳市某县领导坦言,此次撤乡并镇工作,基层争议较大。撤的乡镇往往都是小乡、穷乡、偏远乡,这些乡撤了以后,群众办事更不方便。对偏远村来说,撤乡以前可能还有干部驻村抓工作,撤并以后,镇里顾不上,可能导致发展更不平衡。
陕西省民政厅厅长曹莉莉则告诉记者,省里之所以提出“原则不再保留乡的建制”,主要是为了推进形成一些大镇、重点镇,引导农民和企业向这些镇集聚。对重点镇,将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建设项目,甚至可依法赋予部分县级经济管理权限,建立重点镇财政体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