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评:乡之不存,“乡党”焉在
“乡党”作为“老乡”的用意,更多是陕西人对同乡的专称,其他省份少见。然而就在陕西,这个“乡党”文化强盛、“乡土中国”的代表地,五市一区现在已经没有了乡的建制,全省也仅仅剩下了90个乡,这多少让人惆怅。
乡镇机构改革、城镇化进程推进,经济上向上向好发展的用意毋庸置疑。但一年内一下子就砍掉全省86%的乡,且不论这种“一刀切”式的改革是否适合各地实情,叫成了“镇”是否就推进了城镇化,“村民”是否就会很快成为保障更好的“居民”——首先从思想感情和文化传统上,这样的决然割裂似乎让人很难认同。
作为县之下、村之上,乡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基层行政单位。《周礼·大司徒》上就有“五洲为乡”的记载,秦汉时期已经是“十里一亭,十亭为乡”。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也保留了“乡”这个基层的政权机构。五千年文化传承至今,且看有多少日常词汇离不开“乡”:同乡、故乡、思乡、离乡,乡愁、乡音、乡亲、乡情……无不承载着人们对故土的深深眷恋,牵动着每个人心底的美好情愫。
近些年来,各地撤乡并镇的消息时有耳闻,但即使在城镇化水平很高的大城市,如北京,也还保留着乡的建制。比方说太阳宫乡,就位于四环以内,曾经的城郊结合部早就纳入繁华地带,保留“乡”并没有听说影响到该乡的城镇化进程,影响到当地的经济发展、群众生活水平提高。
如那位基层干部所说,山还是那样的山,人还是那些人,那么合并成镇,并没有改变这些乡的泥土气息。只是当陕西几乎没有了乡,陕西人在互称“乡党”的时候,不知会不会有点尴尬?地方政府在重大决策中,不妨耳朵伸长些,步子放慢些,思量更多些。(纪雅林)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