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京沪高铁的故障?
从国际经验来看,高铁在磨合期故障相对集中,但铁路部门将力争缩短磨合期
高铁是一个复杂的技术系统,由于气候、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高铁在运营过程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那么如何看待京沪高铁的故障?
王勇平认为,京沪高铁刚刚开通运营不久,各种设备、人员等还处于磨合阶段。他援引“可靠性工程‘浴盆曲线’理论”,“产品从投入到报废为止的整个寿命周期内,其可靠性的变化呈现一定的规律,可划分为3个阶段:早期故障期、偶然故障期、严重故障期。产品在使用的早期和末期事故多发,这对于京沪高铁可能也适用。”王勇平说,“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想方设法预防和消除早期的故障,力争缩短磨合期,尽快进入运营稳定期。”
从国际铁路运营历史来看,铁路新线开通运营初期都是故障相对集中的时期。据王勇平介绍,法国、德国、日本高铁刚开通时,都曾出现过类似的故障。2010年12月4日,日本东北新干线开通运营首日,就因故障停运1小时。今年1月15日,日本东北新干线接连发生两起故障,造成东北新干线、山形新干线和秋田新干线停运,经过4个多小时的抢修,才恢复运行。1月17日,东京新干线列车控制系统又发生故障,导致东北、上越、秋田、山形和长野5条线路的新干线列车全部停止运行,最长延误时间2小时13分,8万多人出行受到影响。
“一故障就停车”是技术不过关吗?
高铁的敏感反应基于保障旅客安全,在安全问题上,宁可敏感,绝不能冒险
有人认为,与传统铁路相比,高铁过于“弱不禁风”。也有人质疑,每次遭遇故障高铁就立即停车,是属于技术上不过关。
实际上,高速列车这种快速敏感的反应,恰恰是工业设计中“以人为本”的体现,是基于对旅客安全的保护。
王勇平表示,相对于其他交通工具而言,列车在抵御恶劣天气影响上,确实有一定的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列车在任何气候条件下都畅通无阻。尤其是以300公里时速运行的高速列车,当恶劣天气有可能威胁到列车安全时,它的第一反应就是在最短时间内自动切断电源停止运行,保证旅客安全。
“高速列车这种快速敏感的反应不是‘娇嫩’。这种‘故障导向安全’的设计理念和技术体系,也是世界高铁在运营过程中普遍采用的理念。在安全问题上,我们宁可敏感一些,绝不能冒险。”王勇平说。
王勇平表示,尽管发生了多起故障,但是京沪高铁技术是先进成熟的,工程主要质量指标达到国内同类工程最好水平和世界先进水平,并且建立了包括运营维护、防灾害影响等在内的一整套安全防范体系。
“高铁所有系统都是按照‘故障导向安全’的理念设计的,具有非常高的安全可靠性。也正因为如此,无论线路、车辆、接触网、通信信号等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点上检测到问题,系统都会按照这一设计原则,采取自动导向安全的应对措施。”王勇平介绍,京沪高铁所使用的CRH380型高速列车上设置了1000余个检测传感器,当列车检测到故障信号后,会立即启动应急响应,自动降速直至停车。比如,有时旅客违反规定在车厢抽烟,都会引起列车火灾监测报警,导致中途停车。“这样高可靠、高灵敏的安全监测保障系统,虽然会给旅客出行带来一些影响,但却能从根本上避免列车事故的发生,可以有效保障乘客安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