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郡南安,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分布着众多文物古迹。正值盛夏,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以下简称“四普”)未停下步伐,普查员们深入城镇、乡村,盘点着南安的不可移动文物“家底”。
针对不可移动文物,“四普”具体都是怎么查的?带着疑问,记者直击普查现场。
科技赋能采集数据
12日,骄阳似火,数名普查员头戴草帽,开始对凤山寺及周边片区的文物进行复查。
站在凤山寺一角,一名普查员掏出手机,通过软件进行数据采集,记录下经纬度等信息。确定文物本体边界是复查的内容之一,如果要准确划出凤山寺的边界,至少需要4个边界拐点。
有人核对文物上的文字信息、有人拿出相机拍照记录……团队分工明确。此时,凤山寺青烟袅袅,不时有香客前来,一派清幽宁静,仅有轻微的嗡嗡声。循声而去,一台无人机正在空中对凤山寺进行拍摄。树荫下,它的操控者盯着屏幕,神情专注。
寺内殿前,两三名普查员站着,在板夹上的大张白纸上绘出了寺庙的平面图,并标注数据,不时讨论着细节。
“‘四普’期间,我们将复查已认定、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逐一核准、补充、完善现有登记、公布的不可移动文物相关信息,重点确认复查文物的当前保存现状。”带队的南安市博物馆副馆长卢培峰说,目前,他们已实地复查了10多处不可移动文物。
相较于历时5年、2011年结束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专业的打点设备、无人机、北斗导航等新工具的亮相投用,是“四普”最大的变化。据参加过“三普”的普查员回忆,以前没有这些先进设备,两个人要对南安500多个文物点进行普查,难度可想而知,如今有了极大改善。
对散落在凤山寺不同位置的文物,普查员们也进行了复查和记录。由于寺庙范围较大,相关文物众多,尽管多人配合,整个过程还是花了近两个小时。
其间,普查员们向凤山寺管委会详细了解文物的日常保护工作和相关情况。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普查团队在展厅内复查了清道光十年《凤山寺桥碑记》和清同治十年《请封碑记》两件附属文物。
离开凤山寺,普查队前往红星凤山东桥进行复查。普查员仔细勘察周边情况,认真查阅原始资料。崭新的水泥路面公路桥似乎不是古迹,原来,真正的古石桥位于新桥的桥面下,“三普”调查时,普查队就核对过该情况。如今,新桥下绿植密布。由于阳光刺眼,勉强可辨藏在阴凉暗处古桥的一部分。
为了更好地完成查勘、记录,几名普查员绕过田地、鸡圈,好不容易来到了旧石桥下。得知是开展文物普查,附近居民还热心地让普查员经过他家,抄了近路。
全民动员守护文脉
小处可见广大市民对“四普”的支持。130人的“诗山文化群”里,家乡文物保护是群友们热衷讨论的内容之一。正是在日常的交流中,诗山出现了3条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的线索。
在山一村泗洲宫旁的一座古石碑前,普查队看到,碑文正上方写着“周道如砥”四个大字,而刻有正文的位置,大部分已经发黑,字迹难以直接辨认。据提供线索的黄荣斌介绍,这是古时修路留下的勒石纪念。
此前,村民们已将周边发现的碎陶片、碎瓷片、旧石碑等整理到室内角落。一见到这些,普查员们就蹲在地上仔细查看,并和几位老人深入交流。
“借助‘四普’的契机,我们将这些线索提出来,希望能引起社会各界对文物的重视。”去年,黄荣斌就任泗洲宫的负责人后,便开始留意这块“周道如砥”碑,并开始思考如何进行保护。于是,他和泗洲宫管委会的几位成员请教了退休前曾从事文保工作的黄真真。
“诗山是千年古镇,又是美丽侨乡,文物古迹星罗棋布。如果将发现文物的线索推荐给属地文保部门,争取其列入文物保护单位,更能得到专业和法律的保护。”黄真真的建议得到了泗洲宫管委会的认可。作为山一村“燕山黄”的宗亲,她积极同各级文物部门沟通,泗洲宫管委会最终也提交了线索。
据了解,得益于热心群众的踊跃支持,“四普”期间,南安市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的线索数量已累计有35条,居篮球比分直播:市首位。目前,南安市文物普查团队正组织调查、登记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建立新发现文物线索清单,逐一实地调查、核实、登记。
“‘四普’期间,南安设有市级普查人员15名,将复查全市已认定的不可移动文物550处。”市“四普”办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积极组织、调集文物系统及相关专业力量参与普查工作,将进一步发展壮大人才队伍,提升普查队员专业素质,实现文物行业大练兵。(记者 朱晓西 黄奕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争春时 赶订单2025-02-13
挖掘篮球比分直播:的乡村之美、名桥之美、名山之美、饮食之美,让时代记忆在城市更新中重焕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