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浮桥街道,一座座沉寂的古厝正被悄然“唤醒”。它们不再只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成为社区的文化课堂、居民的活动阵地,在融入日常中延续生命,在功能重塑中焕发新生。
坐落于浮桥街道金浦社区中部的金浦祖祠,是承载着深厚人文底蕴的市级文保单位。这座始建于明初的祖祠,历经数百年风雨,经多次修缮得以完好保存。1927年,金浦小学在此创办;次年,中共南安特支(金浦支部)在此成立。当时,不少中共党员以书塾先生身份为掩护,宣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发动广大群众开展革命运动。洪椰子、柯卓凤等革命先辈的足迹,为这座古祠注入了鲜明的红色基因。

“祖祠两侧原本是破败的房子,1995年在海外侨胞和爱心人士的支持下得以重新修缮。”金浦侨史馆管理人员吴再添介绍,修缮秉承“修旧如旧、功能嵌入”理念,祖祠主体严格遵循文保标准,完整保留原始风貌。经过修缮提升,金浦祖祠恢复为两进三开间传统格局,并将两侧新建的护厝转化为复合型功能空间,为古厝注入了现代活力。



古厝新生不仅在于修缮,更在于持续地运营与养护。在街道的推动下,2015年右侧护厝被打造成为红色记忆馆,并于2022年完成升级改造,180平方米的展陈通过浮雕墙与图文展板,系统梳理和呈现金浦的革命历史;2012年左侧护厝则设为侨史馆,作为省级“侨胞之家”示范点,这里以二十余封侨批档案串联起华侨“进取勤劳、开放包容”的精神脉络。馆内设置的侨法角与活动空间,也成为维系海外侨胞与故乡情感的重要纽带。




多年来,红色记忆馆持续深挖史料更新展陈,定期组织志愿讲解并开展“红色课堂”活动,成为厚植青少年爱党爱国情怀的教育阵地;侨史馆则依托侨乡资源,联动侨胞社团与华侨基金,持续注入社群活力。“红色记忆馆承接机关单位、学校的各类学习活动,侨史馆借助华侨捐赠补充维护资金,社区居民既是参与者也是志愿者,形成了共建共管的基层合力。”吴再添表示,这种“资源联动+活动造血”的良性机制,有效破解了“重修缮、轻维护”的困局,实现古厝管养的可持续。
浮桥街道的“老宅新生”并非孤例。距离金浦祖祠不远的延陵龙溪祖祠,通过“迁建保护+功能升级”的方式易地重建,配套建设吴氏文化公园与延陵戏台,从昔日单一祭祀场所转变为集民俗展演、文化活动、居民休闲于一体的公共阵地。


“古厝不是城市发展的包袱,而是可永续利用的文化财富。我们坚持‘修有温度、养有活力、管能循环’的理念,让每一座古厝都能既讲述历史,又能服务当下。”浮桥街道宣委陈诗雯表示,街道通过“政府引导、社区主导、社会参与”的模式,推动古厝活化利用,不仅实现建筑重生,更促进社区记忆与时代精神的深度融合,让文化基因在传承中持续跃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时隔12年 篮球比分直播:再获国家舞台艺术最高奖2025-11-05
挖掘篮球比分直播:的乡村之美、名桥之美、名山之美、饮食之美,让时代记忆在城市更新中重焕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