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当天,凌晨两三点,天还黑沉沉,晋江安海状元巷已飘起淡淡的面香。68岁的徐茂通坐在灶台前,手腕一抖,手心里的面团在烙盘上轻巧一转,眨眼间化作一张薄如蝉翼的润饼皮。蒸腾的热气中,他的食指在饼皮边缘轻轻一挑,手腕翻飞间,一张圆若满月、透似轻纱的润饼皮便完美揭起。这双布满老茧却依然灵巧的手,已守护这项技艺半个世纪。
从抗拒到坚守手艺的代际传承
徐茂通是晋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统技艺——安海润饼皮的第四代“守”艺人。
“我们家做润饼皮的历史可追溯到清末。”徐茂通说,最早的时候,曾祖父和祖父在家中做好饼皮,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到了父亲徐公泽这一代,已在安海老街支起了固定摊点,主打润饼皮和闽南糕点。
“父亲的手非常巧,蒸碗糕、煎包、炸油条样样拿手,最厉害的是烙润饼皮。他烙的润饼皮薄得能透光,却不会破裂,韧劲适中、口感筋道。”徐茂通说,“徐记润饼皮”的金字招牌就是父亲打响的。
18岁的徐茂通从养正中学毕业后,父亲打算将做润饼皮的技艺传给他。烙盘烫手、揉面枯燥,这些都让年轻的徐茂通打心底抗拒,“父亲硬是拉着我的手,一点一点地教学。”徐茂通对那段时光记忆犹新。
父亲徐公泽过世后,留下了4个烙盘,徐茂通与弟弟每人分得2个。如今,唯有徐茂通手中的2个烙盘仍兢兢业业地发挥作用,“你看,这个烙盘边角已经破损了,我不舍得换新的,因为这是父亲留给我的。”
与记者谈话间,不少顾客前来购买润饼皮。“好呷,好呷!每年清明期间,我们都要来这里买润饼皮。”其中一名顾客点赞。
火炉边的岁月 坚守半世纪的匠人
制作润饼皮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面团是关键,高精面粉、水、盐按一定的比例混合,经过大约半小时反复搅拌,增强面团的黏性和韧性。”徐茂通坚持用手搅拌面团而非工具,如此才能更好地掌握面团。
“做润饼皮时,要时不时地往旧面团里加点新面团揉一揉,保证面团的筋道。偶尔需要往面团表面喷点水,防止面团太干。”即使是反复揉面团这种小细节,徐茂通也从不会疏漏,时刻严格要求自己。
在徐茂通看来,做润饼皮难不在技术,而在于能否坚持和吃苦。“年轻时,一年365天,几乎没有休息。”每天凌晨5点,徐茂通就得起来准备支摊子,风雨无阻。旺季的时候,一天可卖出1000多张润饼皮,现做现卖的润饼皮常常供不应求。特别是清明的时候,顾客若没有提前预订,很难买到润饼皮,“我连续熬过两个通宵。我觉得这是大家对‘徐记润饼皮’的认可,我不舍得拒绝他们。”
常年不息的火炉淡化了四季的界限。“夏天时加倍辛苦。开放式的场所不好开空调,开风扇又担心影响火势,导致烙盘受热不均。”因为这一行的艰辛,安海古街上几家做润饼皮的摊子都转了行,只剩徐茂通一人,也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学做润饼皮。
夫唱妇随,徐茂通烙着润饼皮,妻子姚冬香就在一旁卷润饼。靠着这个小摊,夫妻俩将三个女儿养大成人,一个当了翻译,一个当了会计,还有一个当了教师。周边的邻居都十分羡慕这一家。
传承金字招牌 第五代传承人的使命
随着时间的推移,徐茂通的年纪越来越大,“徐记润饼皮”这个百年招牌该传给谁?
此时,二女儿徐彩云站了出来。“我读初中的时候,母亲就让我跟着父亲学做润饼皮。她觉得,不管以后是否从事这一行,有一技之长傍身是‘饿’不死的。”彼时,徐彩云也没想到,将来有一天她会接手祖辈留下的烙盘,“姐姐和妹妹都在厦门,她们都不愿接手。”
“以前总觉得父亲还年轻,我要做我喜欢做的事。直到有一天,我突然发现父亲的耳朵开始听不清,背也挺不直,父亲真的老了。”徐彩云开始逐步接手父亲的工作,“现在还是以父亲为主力,我做辅助。等将来他做不动了,或者不想做了,我就全面接手。”
有了二女儿的帮衬,徐茂通也能休“年假”了。每年,女儿们出钱,老两口在国内四处游玩。
当然,让徐茂通最欣慰的是,家传手艺后继有人。“这门手艺在我们家传承了百年,断了多可惜。”徐彩云说,这是她答应接手的原因。
“我的技术还有待磨炼,争取把润饼皮做得像爷爷、父亲那样好。”徐彩云给自己制定了目标。在她看来,百年传承的从来不是一块招牌,而是那份沉淀在味道里的匠心。
(记者 苏明明 陈巧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争春时 赶订单2025-02-13
挖掘篮球比分直播:的乡村之美、名桥之美、名山之美、饮食之美,让时代记忆在城市更新中重焕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