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年末,各级预算正在紧张编制。如果在几年前,大家都该“跑”起来了,就连高职院校的校长们也不例外。
“一是来年预算多争取一点,二是看看年底有没有可能再给加一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会长、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周建松回忆说,“但是,自从实施了高职生均拨款制度,毫不夸张地说,我和校长几乎没去过财政厅。”
截至2015年底,全国31个省份已全部建立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制度。那么,在眼下这个多数高职院校不再愁钱、跑钱的年份,对高职教育意味着什么?学校的日子又是怎么过的?记者进行了调查。
高职办学经费有了根本保障
“生均拨款制度的建立,进一步明确了高职定位,为高职发展提供了根本保障。”周建松说。
众所周知,高职教育是改革开放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教育形式。作为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亲历者,周建松说:“一开始,它的定位并不明确。有些人认为它带有民办的色彩,就应该靠学费过日子,还有很多从中职升格上来的高职,则一直维持着中职的拨款基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于诗词盛宴中看见书香霞浦2024-05-28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