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抗日战争刚进入防御阶段。
25岁的四川大学历史系学生吴天墀,在大学的最后一个学期,遇到了刚来川大教书不久的教授徐中舒先生。
来自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徐先生,在这个学期开设了一门“殷商史料研究”的课程,史料、研究方法均来自于当时国内最新、最权威的安阳殷墟发掘和甲骨文的研究整理成果。
吴天墀教授。
那个战火动荡的岁月,徐先生在讲台上毫不保留、殚精竭虑地传授知识,年轻的学生则打起万分精神,尽力领悟到每一个知识点。吴天墀充分发挥自己的“学霸”作风,用钢笔正楷记录了38页的课堂笔记。
这本79年前的《名家听名师课堂笔记》,跟随主人半个世纪的坎坷,历经被盗、被卖,最后重回四川大学颠沛流离的命运。如今,老师徐中舒、学生吴天墀均已驾鹤西去,笔记中工整的钢笔楷体,虽已褪色模糊,却仍清晰镌刻着时代命运。
6月19日,徐中舒先生的孙子、四川大学历史学教授徐亮工,讲述了笔记背后让人动容的师生真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于诗词盛宴中看见书香霞浦2024-05-28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