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
幸遇恩师徐中舒
吴天墀承继考古方法之精髓
1934年入学,到1938年毕业,吴天墀有幸在最后一学期,遇到了恩师徐中舒先生。
“当年史语所是准备前往昆明的,但是我的先祖父因为家里人太多,不方便再往南转移,就准备留在四川大学。”徐亮工介绍,爷爷徐中舒于1938年2月受聘于川大文学系和历史系(双聘),决定开设“殷商史料研究”的课程。
这门课程此前在北京大学开课,是徐中舒与董作宾合开,后董作宾随史语所转移到了昆明,在昆明继续讲授此课,徐中舒则在四川开课。
这门课在当时的四川,是很新的学问。这门学问的基础,来自1928年史语所开始在安阳殷墟的科学发掘,这也拉开了近代中国历史上考古事业的序幕,徐中舒就是在考古一线的学者和研究员。
徐亮工说,1928年春,国民政府委派蔡元培筹建中央研究院作为国家最高学术机关,著名的历史语言研究所(简称史语所)作为中央研究院的内设机构也同时筹建。主持史语所的是五四运动健将傅斯年,他提出的“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口号,成为史料学方向的指针,也直接影响到了殷墟的科学发掘。傅斯年在《本所发掘殷墟之经过》一文中,明确指出了发掘安阳殷墟的原因,是为了保存和整理古代地下资料,推进考古事业的发展。
从1928年到1937年抗战爆发,9年时间里,史语所在殷墟进行了15次科学发掘,找到了几万片有文字的甲骨,基本上弄清楚了殷墟的建筑布局和城市结构,为中国上古史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这些当时国内最科学的考古研究方法,通过徐中舒在川大的课程,传授给了25岁的吴天墀。
翻开四川大学档案馆编纂的这本课堂笔记,内容详尽,笔态工整,一词一句间或有红黑两笔做标记,批阅、注释将笔记页面填补得满满当当,认真爱学的态度,跃然纸上。笔记共记录八章:一、殷周史料的来源;二、殷商文化及其由来;三、殷代帝系;四、商之臣僚;五、殷代社会之产业;六、商代政治、工业、社会组织、风俗习惯;七、殷周氏族及其文化之异同;八、殷周革命。
笔记开篇即言:“今日研究历史,应重史料,方法在其次。”徐中舒在此处又增写道:“有史料我们可想出种种方法处理之,无史料即无方法可言。”行文简洁,要言不烦。吴天墀继承了徐中舒先生的学术精髓,正可在此找到答案。
课堂上,徐中舒先生用安徽方言谈古论今,其学问走在时代前列,所涉领域宽广,串联考古学、民族学、人类学、古文字学等方法,为弟子解惑授业。讲坛下的弟子,极力按捺住内心获取新知的激动与振奋,埋头记下先生之言。笔记中,有手绘地图,有出土甲骨文图形,也有系统的归纳总结图表。
笔记完成后,先生再次调阅,用毛笔书写,增改约30处。字里行间,治学之严,师徒惺惺相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于诗词盛宴中看见书香霞浦2024-05-28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