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决定一度遭到所有家长的反对,尤其是几位要休学支教的学生家长。争执最激烈的时候,向维母亲说:“你要去就别喊我妈!”向维不停地向妈妈讲支教的好处,“我给了她两个选择,一个是现在去支教,一个是毕业之后去支教,最后妈妈选择让我现在来。”李玉霞花了3个月时间和父母沟通。最后,李玉霞用一句 “这可能是我这个年纪能做的最有意义的事情”打动了父母。
正式教学之前,杉树基金会对15位大学生进行了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培训,并规定用管理企业的方式管理班级,每周支教老师都要进行一次分享,互相交流心得经验。经过培训,2016年8月,15位大学生作为支教老师“闯”进了大凉山。
在孩子眼里,这些老师有点“不一样”,他们不穿凉山当地的彝族服装,也听不懂他们讲的彝语,上课前教他们唱歌,还让学生做小老师给同学讲课……但孩子特别喜欢这些老师,只要在学校里遇到,都会跑上前给他们一个拥抱或者问声好。
最初两月是团队制定的“潜伏期”。支教老师不做过多的教学工作,而是观察学生的状态,以鼓励和引导为主。在课堂上,只要有学生起来回答问题,老师都会引导学生报以鼓励的掌声,不论回答的正确与否,老师都会夸奖,回答正确的则会给自己所在小组加分。
“打骂”是当地教育孩子最常用的方法。有一次,一个学生翻墙去校外偷鸡吃,家长被叫到学校,他在向维的课上把孩子叫到走廊里。刚出教室门还没站稳,这个学生就被父亲扇了重重的一耳光,“我看到他眼里流露出的认错的神情,但那种强迫自己不服输,要守护面子的倔强,真让人心疼。”
“不打骂”则是支教团队坚持的原则,学生犯了错误,要用聊天沟通的方法让他们意识到错在哪里。即使校长和当地老师一遍遍提醒,这样管不住学生,他们也没有动摇。
但管不住学生这个问题,的的确确摆在他们的面前。上课时,学生在教室里到处乱跑,还跳到桌子上打架。在一个下午,李玉霞终于爆发,她对一个不愿打扫卫生的女生,第一次用严厉语气进行了批评。
但她随即就后悔了。之后的一周,每天晚上,李玉霞和搭班的老师绕着学校操场聊天,不断讨论如何改变现状,边聊边哭,这样的状态让这几位刚满20岁的大学生几近崩溃。
向维也想知道,为什么这里的孩子如此难以教导。在看完《白夜行》的下午,向维突然意识到原生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她跟着放学的孩子回到了他们的家里。
史明在班里很调皮,经常被老师赶到教室外面,而同班的哥哥却表现优秀,成绩也很不错。为什么差别这么大,向维想去他家看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于诗词盛宴中看见书香霞浦2024-05-28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