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上午不到11时,北京市八一学校高二(1)班的蒋以恒来到学校刚刚改建完的一间教室里,这里已经聚集了十几名学生,他们正围在电脑前紧盯着屏幕。
“这里是我们的地面站。”蒋以恒说。学生们盯着的图像叫“瀑布图”,每天上午和晚上的11点左右都是他们能接收“八一·少年行”卫星信号的时间段。蒋以恒他们就是来等待接收当天的卫星信号的。
这一天,他们准备完成校歌的下载并进行播放。
载荷、对地传输、卫星、发射……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些词语代表的是尖端科技、代表的是航天和太空,似乎与普通人的生活离得很远,与十几岁的少年更是不沾边。
但是,就在去年,八一学校的30余名中学生,在航天专家的指导下,全程参与研制了一颗低轨道科普卫星,主导完成了卫星4项载荷的设计,并且在去年12月28日成功地将这颗名为“八一·少年行”的卫星发射到了太空。
这颗属于孩子们的卫星,将完成对地拍摄、无线电通信、对地传输音频和文件以及快速离轨试验,比如可以跟踪拍摄雾霾、台风等天气现象,支持全球无线电爱好者开展通联活动等。此外,《东方红》、北京市八一学校校歌等音频文件也随这颗卫星一同升空,地面将接收解码后播放。
卫星上天了,孩子们的生活又回到学习、考试、补习这条轨道上来。
但是整整一个学期为卫星忙碌的日子,让每一个参与其中的孩子都或多或少地发生了改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于诗词盛宴中看见书香霞浦2024-05-28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