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距离考研还剩不到两个月,大学生考研Q群也日益繁荣起来。考研生们纷纷上网寻求自己的“线上归宿”,群里既有往届优秀研究生坐镇,也有考研机构为考生保驾护航。
这些考研群看似象限上一个个孤立的坐标点,实际上却悄然形成一个圈子。除了各所大学为报考学生建群,还有各个城市的学生用以互相督促学习的“同城考研群”。此外,还衍生出了一系列附属产品,如“考研相亲群”“考研家长交流群”“考研旅游观光群”等,堪称功能齐全。
在大学生自发组建的群中,无论是考研、网游、创业、追星、写作等,不同的Q群发挥着不同的功能,总能为大学生提供获取信息和认识同好的机会,构成形态各异的网络生态圈。
不同于通过扫码和邀请好友两种方式加入的微信群,Q群只需输入关键词,便可找到全国范围内相关“部落”,且在人数限制上也更加灵活。据悉,微信群人数上限为500人,而在为QQ群开放2000人最高上限之后,2017年QQ群解除人数限制到5000人,堪称Q群的“再次扩充”,同时也延伸了学生们的网络生态圈。
但与中小学阶段仅停留于“班级群”和“学习资料群”的情况相比,大学生的Q群生态圈无疑更加复杂和多元。
大学生创业群:兴起“炒币”热
以往,大学生创业群一般只包括“兼职群”“项目群”和“投资理财群”,是在读大学生获取一定生活费的渠道之一。但一些新兴的经济热点会在很大程度上打破创业群的常规模式。
“我们都是一群有妄想症的大学生,但妄想也可以成为现实。区块链这个风口,给了我们足够好的机会。你信吗,信就进来吧!”某个大学生创业群的入群简介颇具煽动性。
像这样自2017年新兴的大学生区块链创业群不计其数。正如它所标榜的一样,加群的大学生有些是为了拉合伙人做投资项目,有些则是为了合伙“炒币”“挖矿”。相同的是,他们都把目光聚焦在近一两年来创业圈最受欢迎的热门领域,如来自宁夏师范学院的陈思凡所说,“如果说2017年是区块链技术元年,篮球比分直播:将会是爆发年,肯定想抓住这个机遇赚钱。”
前期,群里转发的信息无外乎群友眼中各种“有潜力”的数字货币——哪个数字货币即将上线,上线价值多少,一个月后赚了多少,都是他们日常讨论的话题。作为一个金融专业的学生,杨凯文入手了不少数字货币,投资金额大多来源于他的网贷和兼职,“我一直想长期持有自己看好的币种,但每次着急用钱时就卖掉,一般撑不住一个月。”
为了拉拢同好、组团队专门炒币,杨凯文已辗转加入4个群,但群里一个又一个接着“废了”,群里渐渐被天猫、美团优惠券等广告刷屏。与之类似,不少创业群最终都沦为“广告群”或“传销群”。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以虚拟货币为噱头的诈骗信息频频出现,比如相关责任人多通过虚构各种光环为“虚拟货币”信用背书,承诺高额投资,并利用微信群或者QQ群转发推广的形式宣传,对投资者进行“洗脑”。据悉,除了虚拟货币本身可能存在风险,目前还有一类风险,就是打着“虚拟货币”投资旗号的非法集资和网络传销活动。这需要“炒币”的大学生多加警惕。
证书攻略群:为履历“加料”or“注水”
与共享区块链信息的创业群相似,证书攻略群共享的则是全国范围内大学生比赛的信息和攻略。在QQ查找框里输入关键词,显示出的此类攻略群数量不下百个,每个群的平均人数约为500人,成员以在读大学生为主。
一个证书攻略群群主、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学生陈玉告诉记者,其中大多数为需要付费入群的VIP攻略群,而她则是为了回馈一众“粉丝”的支持,才新建了一个完全公益性质的Q群,免费分享近期全国各地举办的大学生比赛。
仔细分辨一下,这些群分享的赛事也有高低之分。
某个群里,群友们将证书攻略群简称为“撸奖群”,将经过官方机构认证的奖项定义为“硬核奖”,意味着奖项含金量很高,能拿得出手。相反地,他们把一些地方性的,由民间机构发起的赛事形容为“注水”。
但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比赛,头衔上都冠有“大学生比赛”之名,面向的是全国范围内的大学生参赛者。如果不去深究,这些“注水”的比赛大多都可备注成“全国性大学生比赛”,从而在参赛者的履历中“上升”为国家级赛事。
刚获得某大学生广告大赛“佳作奖”的17级学生王启光坦言,自己参加的比赛没有获得官方机构的认证,“但像我这种普通院校的学生,在拿不到国家级比赛证书的前提下,只能靠这些看起来是全国性的,实际上非常‘注水’的赛事奖来给简历‘加点料’,否则没什么可写的。”
某攻略群的管理员告诉记者,“我们整理的多是一些比赛较低级奖励的攻略,如果想参加一些难度较大的比赛或获得更好的名次和奖项,真心不是我们这个5元VIP群能解决的。”
游戏群:不光有“开黑”和“吃鸡”
在大学生集中的Q群中,游戏群最热门,也最普遍。
网友“大野”今年已经30岁,却是一个大学生王者荣耀游戏群群主。谈及建群初衷,他表示,身边的同事和朋友几乎都不玩游戏,约人一起玩会显得幼稚,“所幸开个大学生游戏群,跟年龄小点的同好一块‘开黑’”。
在所有游戏群里,汇集王者荣耀粉丝的“开黑群”和绝地求生玩家的“吃鸡群”无疑最受欢迎。在一个有4371人的大学生“开黑”群里,群友几乎24小时都活跃在群中,每天还会不定时组织“高手”带队“开黑”。
同样是游戏性质的群,全国大学生“数独”(注:一种逻辑游戏)群就略显寂寥。群里充斥着九宫格的图片,一道难题至少需要等半个小时才会有人回复。不过大二学生邓子瑶对自己所在的数独群很是感激。去年刚入群的她如今已经达到了参加全国大学生数独竞赛的水平,她将这明显的进步归功于数独群日常分享的高难度题和解题思路,给曾经“菜鸟”的她提供了进阶的渠道。
或许与大家想象有所不同,多个大学生游戏开发群也表现出“正儿八经”的画风。虽然冠以游戏之名,但他们聚焦的是游戏玩法策划、美术设计、模型和关卡制作等专业领域。群里看不到任何“开黑”的迹象,只要广告、问卷等无关信息出现,群成员会立刻被禁言72小时。“因为我们想组建的,是一个有情怀的团队,非诚勿扰。”群主焦柯说。
“嗨”在线上,别“冷”了线下
学习群、游戏群、攻略群等各类Q群,可以说是大学生课外活动的一大缩影。在这个虚拟、匿名的空间里,各个部落的大学生同好们社群化趋势愈发明显,形成庞大的大学生网络生态圈。
对此,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辅导员段正认为,QQ群功能扩展产生了新的文化现象。更低准入门槛、更大交际平台、更易实时互动,使得95后大学生乐于在此“找归宿”,并在群信息的获取和传递中寻求认同感。
更具体来讲,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积极心理体验中心老师李卫华认为,网络上的沟通交流较现实而言,时间、空间成本更低,情感和心理资源成本也更低,比如说“面对面交流时,面前的人的反应对我的影响很大,这时候我就要去快速思考这个人的真实想法,并做出恰当的反应,这是需要勇气、沟通能力和心理建设的。此外,虚拟世界的匿名性也会给当事人很多的心理保护,相对更自由”。
但随之也引起不少人的担忧——随着QQ群等社交媒体的用户更为低龄化,这些“网络原住民”线上的人际交往更为如鱼得水,但在现实交往中却磕磕碰碰、畏畏缩缩,甚至厌烦、恐惧现实中的社会交往,宁愿对着冰冷的屏幕“掏心窝子”。正如段正经常见到的,QQ群里沟通顺畅的学生在现实中却常常陷入“社交恐惧”,线上人格和线下人格大相径庭。
关于这点,段正认为大学教师应该关注学生思想动态、网络热点话题,加强引导,并提醒学生在参与群文化的时候应该慎重选择、避免导致“社交恐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于诗词盛宴中看见书香霞浦2024-05-28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