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张极和吴桂德的毅然决然相比,李沛祥的回国经过一番心理挣扎。20多年的打拼,他已在加拿大生物材料研发领域开创一片天地,其创办的ABM公司被加拿大外交部推荐为温哥华地区5个最具潜力的公司之一。
2012年年底,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李沛祥参加了南京“321”人才计划招聘,被成功选中。当地政府第一时间把补助打到账户上,当地招商引资的官员和投资者有着专业和完备的知识储备,这些令他深受触动。
迈出第一步,他便一发不可收拾。继南京之后,李沛祥又在镇江成立了一家新公司。“希望5年之内,销售额可以破亿,实现上市!”他雄心勃勃。
传承家国情怀——“人,总得感恩!”
“下个月可以回家了……”德国蒂宾根大学生态学研究生曹左男满心欢喜地走出导师的办公室。他的毕业设计方案“关于中国青藏高原土壤养分的实验方法研究”刚刚获得导师认可,即将回国实地选取、收集相关土样。
这位“90后”小伙子出生在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是家中独子,在青海西宁度过了人生最初的18年。在德国求学的日子里,家乡那片雄浑壮美的高原始终让他魂牵梦萦。
曹左男就读的生态学是德国科学家黑克尔在19世纪提出的概念。在中国农业大学读书时他就暗下决心,要去德国追根溯源。在他看来,学成归国、立志环保是理所当然。
“人,总得感恩!刚上大学时,我就在想将来能做些什么,回馈父母和家乡父老,还有养育我的那片土地。”
留学,这个清朝末年才出现的词汇,凝聚了一代代中国人寻道图强的家国梦想。从19世纪的“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到20世纪的“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从21世纪全职回国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再到今天的“曹左男”们,家国梦代代传承,绵延不绝。
对于“80后”归国博士后张伟来说,回国发展的想法深受“海归”前辈的影响。在国内读博士时,他的导师就是一名“海归”。在导师的熏陶和激励下,早在出国前他就对出国要做什么、回国后怎样发展,有了比较明晰的方向。
现任凯杰(苏州)转化医学研究有限公司业务发展部副总监的张伟告诉记者,尽管有诸多现实考量,最终定下回国,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海归”的传承,“就像启明灯,在黑暗与迷茫中帮你指明方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于诗词盛宴中看见书香霞浦2024-05-28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