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社会共同参与“孩子放学后”
如此丰富的拓展课程怎么开出来?在复旦小学,学校一方面鼓励有特长、有意愿的教师开设兴趣课程;另一方面发动家长志愿者和公益组织免费为学校提供课程;还有一部分则来源于学校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
这些兴趣课程的开设,不仅解决了“放学后去哪儿”的难题,更为孩子们的成长注入了动能。董海佳感叹:“发生在学生们身上的变化令人动容。”例如在“快乐拓展日+”排球课程的训练中,学校的女子排球队不畏酷暑和严寒坚持训练,取得了长宁区排球比赛的第二名,并在“上海市学生运动会”中挺进八强。
在嘉定区叶城小学,不仅有主课及副课老师共同开设的书法绘画、3D打印、足球等体验类拓展活动,还有一支由几十位家长自发组织的“互助看护小组”。为了便于管理和沟通,家长们建了个QQ群,由组长发布看护安排表,每天下午4:00至5:30,轮流派出一人准时进入爱心看护教室。此外,学校还配备了2名非编人员,其中一人和志愿者家长一起守在看护教室,另一人在校门口的临时等候区协助看护,直至晚上6:00。
激励更多老师请缨“放学后”
董海佳坦言,从最初的犹豫不决,到如今的主动请缨,学校在激发教师参与“放学后的时光”上,没少下功夫。
在长宁区教育局的支持下,学校拿出专项经费为授课老师提供一定补贴。例如,为参加“爱心看护班”看护的教师提供每次40元或60元补贴;对于参与“快乐活动日+”的教师,根据是否开设课程以及开设课程的时间等要素,每天给予教师30元到60元不等的补贴。
事实上,“补贴是次要的,关键是要主动关心教师,激发他们的活力。”董海佳说。比如,一名语文老师在复旦小学开设点心烘焙课程,从材料的购买到课上完之后的教室清洁,董海佳都悉数关心安排。“这名教师愿意发挥所长,开设拓展课,学校就要把配套措施做好,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
渐渐地,老师和学生对于拓展课程的认可度不断提升。去年春季学期末,2名教师主动请缨,要求在放学后开设兴趣课程;秋季学期结束后,又有3名教师叩开了董海佳办公室的大门。
本报记者 张鹏见习记者 朱颖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于诗词盛宴中看见书香霞浦2024-05-28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