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组织公开演讲唱票等对困难生进行甄别,这些做法无可厚非。但是,它在无形之中建构并强化了‘贫困生、富裕生’这一分类。由于生活经验、环境,以及价值观、自尊心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经济困难学生往往会对如此近似于贴标签的情景赋予不同的意义,从而作出不同的反应。”山西大学心理学老师张曙光说。
反馈机制与引导教育同样重要
负责奖助学金发放的教师王源坦言,自己也曾是领助学金的困难生。现如今负责相关工作,对困难生助学金评定工作有自己的想法。
他觉得现在的学生和10年前的不太一样了。2005年,王源第一次申请助学金,他记得“那时心理压力特别大”。“辅导员在军训的时候说申请助学金的同学解散之后留在操场开会,结果那天开完会我都不敢回宿舍了,不知道宿舍同学会用怎样的眼神看我。”但王源观察,现在大部分孩子很少有这样自卑的心理,更坚强一些,但是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很多学生对国家的助学政策并不怀有感恩之心。
“有的学生去年评上了,今年没评上,就会抱怨学校说政策有问题,而有些同学家里条件不错却为何也能开来贫困证明,学校也没有办法。”让王源吃惊的是,会有学生跑来询问困难生名额是否充裕,如果名额多自己就申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于诗词盛宴中看见书香霞浦2024-05-28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