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制造无品牌
首富梦难圆
“从近年来国内加工制造企业的业绩表现来看,行业营收和业绩普遍处于下滑状态,且行业发展两极分化趋势明显,生产规模大、资金实力强、产业链完善的服装加工企业在上半年实现较好的业绩增长,反之规模较小、生产管理能力不强的企业业绩下滑严重。”上述行业分析师告诉记者。
服装制造业面临两极化的趋势,综合实力强的制造企业一般都有稳定的国际大客户和订单来保障其业绩的稳定增长,公司也有资金实力去升级设备、提升效率、构建高效稳定的供应链体系,与资金实力不强的中小企业差距越来越大。上半年服装上市公司的中报数据印证该分析师的这一判断。
以目前服装行业市值最高的港股上市公司申洲国际为例,在行业“外贸倒闭潮”不断的大背景下,公司上半年总营收入同比24.6%至69.5亿元,净利润实现同比增长29.4%至14.5亿元。
服装行业资深人士季明解释了服装业的马太效应:“虽然外贸环境不好,但像申洲、鲁泰、溢达的订单相较往年反而有所增加;因为这几年他们客户对订单反应速度的要求提高,让他们也逐渐完成从大批量、规模化生产体系向柔性化、个性化、快速反应的生产模式转型,让他们收获了一些单量小、加工利润高的订单。”
大型服装制造企业的产业链条已延伸到种棉等上游环节,这不仅有助于其压缩成本,还能帮助企业提高供应链的反应速度和配合效率,形成全产业链运营模式。看似准入门槛低、技术含量不高的服装加工业也在不断升级行业的竞争标准。
季明向记者透露,申洲的工厂几乎不对外开放参观,而申洲的生产设备、管理流程、运作模式等,显然也是企业的核心机密。像智能工厂、无人车间等高科技项目,都是像申洲这样的大企业在着力推进的研发项目。
“中国是制造大国,但不是品牌强国。”记者采访的一些行业分析师这样表示,即便是像申洲这样的企业,也很难像ZARA一样造就出世界级首富。毕竟,即便工厂设备再高端,生产流程再先进,仅仅依靠毛利较低的代工业务,不能实现附加值较高的“微笑曲线”的两端增长,企业就难有大的发展。
拥有最大市场的中国服装业,经历一段痛苦转型调整期后,未来能否圆世界级富豪之梦?
并购国际大牌
全产业链运营
对于当前服装行业普遍存在的业绩增长乏力、净利润下滑的艰难转型,舒朗集团董事长吴健民认为,“当前是服装产业发展的低谷期,正是企业并购资本、实现优势资源重组的好机会,有利于强势服装集团整合优势资源,打造服装大集团。”
“服装作为一个长青产业,是人生活必需的东西,世界富豪榜的排名中也有很多是做服装的。”雷迪波尔服饰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卢山认为。
知名服装设计师张肇达告诉记者,从服装品牌资源最集中的欧洲市场来看,高端奢侈品牌基本都把控在LVMH集团、PPR集团和历峰集团手中。“大的寡头集团执掌服装产业最大的好处是,他们可以利用手中的原辅料等产业链资源、渠道、资本、品牌管理经验等多方面的优势,推进服装产业各个环节的资源优势重塑和专业化。”
中国服装上市公司希望通过资本并购完成这一跨越。森马服饰拿下意大利知名童装品牌Sarabanda和Minbanda的中国代理权后,先后出资1.02亿元收购主营儿童教育业务的育翰上海70%股权,同时购买韩国上市电商ISE公司17.67%股份,力求打通国际时尚品牌资源和电商渠道。
而本土中高端女装品牌歌力思董事长夏国新曾在多个场合强调,兼并优质品牌资源是所有国际大服装集团遵循的发展路径,而歌力思的目标也是要打造高级时装品牌集团,借助资本的力量,采用收购或者投资联合的方式,在产品研发,供应链管理以及渠道控制等方面产生协同作用。公司先通过股权收购的形式,拿下德国奢侈品牌“Laurèl”和国际轻奢潮流品牌Ed Hardy的品牌商标的所有权及使用权,之后又成立时尚产业投资基金,负责为品牌在全球寻找优质的时尚资源。
“立足全球最大的服装消费市场,中国服装的首富级人物势必将在中国服装集团的构建中产生。”吴健民表示,城市化推进前期受益的一般是房地产等城市基础性产业,但城市化中后期实现快速发展的则是服装业、消费品及服务业。中国正在进行全球规模巨大的城市化过程,这一过程将催生十几亿的城市人口,消费品行业必然会有一个井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