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最初不被编辑看好的新闻,却意外地在网络迅速走红,这里边到底有什么区别?
一则被国内众多知名媒体转载的新闻,却一次次与记者失之交臂,是什么要素影响了记者最初的价值判断?
《商人拎28万现金徒步到灾区发放》这条新闻,海峡都市报在全国率先独家报道后,迅速被全国近80家网站、数十家报纸转载,受到8万多网友的热评。产生如此大的反响,赖金土本人没想到,我更是没有想到。
聚焦在赖金土身上的新闻点,从最初的挖掘“放大”,到随后的还原复位,是这组报道的原则坚守和导向把握。不炒作、不评论,把一个真实的赖金土还原给读者,究竟有着怎样的现实需求和实际意义?从四川地震灾区采访归来,直至7月28日,央视新闻会客厅记者专程来到篮球比分直播:采访赖金土,我都不时在琢磨着这个问题。
一、从灾区“捡回”的新闻
这条新闻线索,最初曾一次次在本报“闪现”,但一次次与记者失之交臂,最终才在四川灾区被“捡回”。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当天,本报就在全省媒体中率先开通海都红十字公益金,5月16日那天,一个以“XX总裁班”30名同学的名义,表达想通过海都红十字公益金向灾区捐款28万元的愿望。27日,他们中的12位同学,再次以“慧聚后TA”同学会名义,由同学曾辉作为代表前来本报捐出9200元。当时,曾辉透露,“同学赖金土已经去灾区当志愿者。”这条线索最初两次在本报记者手上和报纸版面上“闪现”时,像满天星中的萤火虫般,并没有引来“猎奇”的目光。
期间,我也几乎要与这条线索“失之交臂”。25日那晚,我窝在成都的宾馆里噼哩叭啦敲键盘写稿,手机响了,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后来才知道是一个和赖金土一起来灾区的志愿者在半路上打来的。两天后,我跟随运送物资到灾区的这批篮球比分直播:志愿者一起,前往彭州市银厂沟发放物资。其间听说,跟随他们一起来的,有个叫赖金土的晋江商人,随身带了一些现金。现金有多少、用途是什么,当时都不清楚。原想见到他时当面问问,也许能做条新闻,但那天赖金土没来。
改变我对这条新闻线索的价值判断,缘于27日那晚的一个电话。我回成都下榻的宾馆后,给素昧平生的赖金土打了一个电话。他说是一些办企业的朋友筹集了一笔钱,有20多万,不想通过慈善公益机构捐款,希望联系一所学校,给每个受灾学生发一点现金,实在不行就给援建希望小学凑个数也成。
把钱用在别处吧,我向赖金土提出建议。要挂电话的时候,他接受了,那就直接发给灾区群众吧,越穷越偏僻灾情越严重的村庄越好。那晚,我并不知道,他其实已经进村发了一天的钱,因为对发钱的意志不是很坚定,或者别的考虑,他那时没有向我透露这些内容。
我提出采访要求,但赖金土没有马上答应,我也没有坚持。直到这时,我并没有立即想到要“抢先”采访这个新闻人物。灾区的新闻太多,人太累,他又是来自“家乡”的志愿者,我想等到不那么累时再约访他。
二、网络“救”了这条新闻
28日上午,在去绵阳采访途中的车上,我终于决定和摄影记者谢向明聊聊这个题材,听听他的判断。一起在车上的海都赴川采访队队长李琛插话了:“这是个很好的题材,赶紧联系,好好采访。”随后,李琛补充说,把赖金土发钱的一天真实记录下来,就是一条好新闻。
几番讨论后,我终于意识到,这类题材,虽然不是惊心动魄的救援现场,不是满目疮痍的灾难场面,也不是催人泪下的亲情故事,但它是全民抗震救灾大背景下出现的典型个例,有着积极的意义;赖金土来自福建,作为福建的主流媒体,这样的题材正是我们最需要的,它能让福建乡亲感受到福建人在灾区的抗灾热情,能激发更多人的爱心。
这下子,我着急起来了。29日晚,等不及的我,还没写完稿子,就把赖金土约到我下榻的宾馆。经过一番沟通,赖金土终于同意我的采访要求,提出在不影响他发钱的前提下,愿意我们跟随进村。30日,我、谢向明一起跟着赖金土及另一名志愿者,前往绵竹市土门镇一带的偏僻农村。
因为对当地情况不熟,刚开始并没确定到哪个村。我们一路打听,了解到一个叫双龙的村子受灾严重。这个村庄距离成都有160多公里,全村90%以上的房屋倒塌,还有一些村民被压死。那一天,赖金土根据村干部提供的全村困难户名单,徒步村庄方圆十多公里的几个角落,走访了10户村民,发放了4700元。
因为村落分散,为了多走一户,赖金土坚持不吃午饭,我们也跟着饿肚子。有乡民热情地递上政府发的矿泉水,摘下树上的桃子,我们都没敢要。离开那个小山村,我真实感受到了赖金土这样挨家挨户发钱的真实用意,正如他所说:用亲眼所见、零距离接触直面灾情,把钱发给最需要的人。那时,对我们有了信任感的他告诉说,几天下来已经发了6万多的现金,但他并不急着把钱发完。“要发完钱很容易,但把钱发给最需要的人,需要耐心和毅力。”赖金土站在一座座倒塌的房屋前对我说出这句心里话时,感动,写在了我的脸上。而之前,他因为担心媒体采访影响他的发钱计划,一直不愿多说。
当晚,我采取记录的方式,选择其中4个最感人的故事,加上对赖金土心路历程的访谈,形成一篇3700多字的稿件,配以谢向明的现场图片,一起传回报社。
商人、拎现金、灾区、徒步发放……这几个新闻要素,被我拎到了标题上,我有些激动,想像着次日大篇幅的版面、街头读者争相传阅的画面,我忘记了饥肠漉漉。
当晚11点多,一位值班编辑给我打来电话,“稿件写得不错,思路也清晰,但太长了,不可能发那么大。”我忘了当时跟编辑都说了什么,实在太困了,我倒头就睡。31日一早起床,我打开电脑上网,发现只登了1400多字,上了一张图片,打电话问同事,还不是放在版面头条。
那一刻,我和谢向明的心情都不好,甚至对刚抵川的张加荣编委要求一定要继续跟随赖金土进村采访的部署产生了疑问,一条这么好的新闻,处理成这样,还有没有跟的必要?要知道,那是在灾区,光包车费用一天就要七八百元。
就像彩票中奖没有预感一样,这条新闻在网络上的迅速蹿红也是我没有预料到的。31日下午,在四川灾区农村,我接到同事打来的电话,“你搞了条全国独家!”一位每天坚持与本报赴灾区采访组联系的同事说话的声音都有些激动:“这是本报此次灾区新闻报道中,网络上影响最大的一条。”仅腾讯网,当天的评论就达5万多条。
我和谢向明都很激动,打电话向当时在绵竹的张加荣编委汇报,张编委要求我跟后方编辑作好沟通,并作好后续报道的采访。有了这些很受用的话,我心里的抵触情绪没了,我在心里喊:感谢网络,你“救”了这条新闻。
三、新闻“走红”后的原则把握
网络转载“走红”后,《新民晚报》等数十家报纸也几乎同时转载了这则新闻,甚至加拿大的《星岛日报》也转载了。国内知名网站更是登载网友的评论文章,对赖金土现象进行热评。南方都市报、央视、凤凰卫视以及其他省份的众多媒体记者打来电话,要求采访赖金土。
此时,如何作好后续报道,后方的报社出现了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应该借鉴网络上的普遍观点,作一期深度反思;一种观点则提出,作为省级主流媒体,海都报把握导向正确同样重要,不宜在此时炒作这一现象。
争议一时还没有定论,该往哪个方向做,我也一时拿不定主意。是有针对性地采访社会学、法学等相关领域专家,对这一现象进行观点碰撞,对网络热评这一现象的背景进行深入探讨,还是继续挖掘这个人物的背后故事、还原一个光环下的赖金土原型?前者,是过去海都报做深度报道屡试不爽的操作手法,编辑赞成往这个方向去做,但张朝辉副总编、张加荣编委等报社领导认为,这条新闻在网络受到网友热捧,跟此次赈灾中暴露出的一些体制缺陷和事件聚焦有关,如果本报“跟风”炒作,可能会引发网友的更大关注,将赖金土现象进一步放大,虽然新闻炒作上会比较成功,但全民抗震救灾当头,舆论导向比什么都重要,海都报的媒体责任、大局意识应该永远摆在第一位。因此,报社领导最后建议,把报道主题定为“还原一个真实的赖金土”。
按照这一思路,我将后续报道重点放在赖金土发钱初衷解密、个人成长经历、亲朋好友评价等几方面,向读者还原一个真实的赖金土。6月1日,编辑部对报道反响进行充分的版面包装,文加图,用了将近一个版。6月3日,又分别做了一个重点版的人物专访《我不是李连杰,也不是许荣茂》和一个版的图片记录《废墟中的独行侠》。赖金土从灾区回来一周后,6月18日又推出了一整版的专访《不是一个人的善举》。通过这样的挖掘,把一个生活中真实的赖金土展现给了读者。
一篇新闻,最终被全国近80家网络转载、8万多网热评、10多位作者专门就此现象写评论文章,这在我7年多的新闻从业经历中是第一次遇到。“横向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如何从一条表面看似平淡的新闻线索中,第一时间迅速作出价值判断,去寻找、挖掘新闻的G点,如何提炼主题、制造看点和把握导向原则,这个系列报道给了我许多有益的启发和思考。(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李贤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祝贺!我国最大“沙戈荒”光伏项目成功并网2024-12-19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