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同安工业集中区附近,一家使用“醇基燃料”的餐馆,发生燃爆事故。昨天导报记者了解到,供应“醇基燃料”的送货人员,至今仍然处于“失联”状态。“起初第一个电话还接,后来不是不接就是关机了。”燃爆的“井岗山”土菜馆负责人李先生表示,他已垫付了八成以上的伤员医疗费,他希望事件能早日调查清楚。
据介绍,事发后安监部门和公安部门都试图联系该送“油”人员,除了第一次电话有接外,后面的电话不是没人接就是打不通。
安监部门呼吁,涉事供应商尽快现身配合,将事情早日查清。
餐馆诉苦 垫付八成医药费
这几天,“井岗山”土菜馆的李先生又拿了一笔钱到医院。他自己也说不清这是第几笔了,出事之后他就没间断过对伤者的关注。
燃爆事故造成两人受伤。伤势较重的小张,一直住在第一医院,另一名伤者,前几天从第三医院转到岛内174医院继续治疗。
关于两名伤者的来历,李先生认为要说清楚,“他们是对面广告公司的员工,当天以50元价格被派来店里,固定油桶的”。
“他们供职的广告公司说没钱。”李先生说,他很无奈,但出于道义,目前为止,八成的医疗费用都是他垫付的。
李先生表示,他能力实在有限,目前的医疗费用已经让他不堪重负了,接下来该怎么办是他最大的压力。
事故调查 残留的气体膨胀燃爆?
导报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由于担心煤气爆炸,一些餐馆才改“烧气”为“烧油”,不止一家餐馆老板反映,“醇基燃料”的供货人员对他们宣称,“醇基燃料”是一种油,“不会爆炸”。
但此次发生的事故,值得引起使用者注意。李先生告诉导报记者,后来他从安监部门了解到,“始作俑者”是桶里面的气体,罐大胶管窄,气体急速膨胀到最后,导致了燃爆。
李先生说,出事前,是“醇基燃料”的供货人员告诉电焊工,桶里面已经没“油”了,“我们不专业,当然不会去说”。
根据员工的归属和燃爆原因,李先生认为,该对两名电焊工的医药费负责的,一是伤者所在的公司,二是供货商。但这一说法不被介入调查的部门所认同,相关负责人表示,责任的划分目前还未有定论,如李先生觉得有异议,建议尽早诉诸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安全倒追 送气工牵线才改烧“油”
目前,事件的关键人物之一,送油工处于“失联”状态。
李先生告诉导报记者,1个多月前,他从“烧气”改成“烧油”,因为去年岛内发生了两起较大的煤气事故,之前店里用的都是大气罐,后来不允许使用,而用小的气罐又觉得麻烦,这时,一直给他送气的一名送气工(正规燃气公司员工),私底下向他推荐了这个“油”。“他说,又便宜又安全,给我牵线认识了一名自称是‘江苏某生物醇油’公司的送货人员。”李先生说,因为送气工平时很熟悉,出身又是正规燃气公司的,所以当时便没有怀疑。
但出事后,李先生才发现,不光供货商,就连送气工他都联系不上了,更别提找到“醇油”的储存或生产地点了。
导报记者网上搜索发现,对于该“醇油”公司,网上评价毁誉参半。试图联系发货凭证上的电话,也是未果。
观点
尽快摸底“醇油”市场
实际上,发生“醇油”燃爆事故,厦门并不是第一次。2012年,本报就报道,6月27日集美某餐馆发生燃爆,四个人被烧伤,经查该餐馆使用的正是“醇油”,维修人员用打火机“烤”胶管时燃爆。
发生事故固然有一定的偶然性,但也有普遍的代表性。一是监管缺位,由于“醇油”尚无详细的国家标准,监管部门难以定性,日常检查和整治中,它的生产、经营、销售和使用游离在盲区。
二是供货方失职。综合两起燃爆事故,使用者都是非专业人士,而“醇油”的供货方只卖产品,没有做到应有的宣传、指导和服务,在维修或加固的过程中,最终出现了差错,导致燃爆。
三是从业人员不规范。给储存罐电焊时,应该注意哪些事项,供油人员没有明确告知。油虽然不是气,但是油也会产生气,点燃也会爆炸,这些知识,送油工自己懂不懂,更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安全无小事,对于厦门目前有多少家醇基燃料经营企业,有多少餐馆在使用,有多少从业人员,相关部门应尽快调查摸底。有了这个数据,才能进行有效的监管和整顿,对于不合格的“醇油”产品坚决取缔,督促“醇油”企业加强服务,加大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对于使用“醇油”的餐馆进行广泛宣传,防止不幸事故再次发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话剧《父亲》亮相鹭岛2024-12-23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