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妈祖佑南海2013祈福活动”定于7月31日至8月2日在海南省琼海市潭门镇举行。
为迎接首次在海南举行的大型民俗文化盛会,7月初,海南省妈祖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何书典联合4名海口妈祖信众,以一群“义工”的身份,历时一周,实地踏访了琼海市九个乡镇,调查摸底中共发现22个妈祖庙。
让他们惊奇的是,有近千年打渔历史的潭门人,不仅与妈祖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而且最早在南宋时期,该镇就建有妈祖庙,历经700多年风雨,屡次重建的该庙依然香火旺盛。
圣娘庙屡毁屡建
7月22日,记者随海南省妈祖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何书典来到潭门镇福田村圣娘庙,一眼就见到了门上典型的“妈祖式”对联:福运亨通圣恩保佑,田畴丰稔娘惠扶持。
福田老市庙会会长黄田春介绍,这一带居民祖上是福建移民,按闽南风俗,女孩子名字加“娘”以示尊称,“所以我们这庙仍叫‘圣娘’!”
庙外墙壁镶着一块“永世留芳碑”,碑上记载该庙原创建于南宋德祐二年(1276年),距今737年。
读完整个碑文发现,该庙初建时规模宏大,造艺精湛。由于天灾人祸屡次被毁,又屡次重建。从上世纪40年代至今,就先后四次重建。日寇侵占海南时被烧毁,解放初期土改运动中被“改掉”,1973年遇特大台风荡然无存,1986年再遇天灾受损,至今最后一次重建是一谭姓新加坡华侨于1987年筹款建起。
56岁福田村居民梁振川说,圣娘庙一直香火都旺,尤其是每年闹“军坡”的那三天,广东、广西和福建等地的信众都来求圣娘显灵赐恩赐福。
何书典说,这里所说祭妈祖的闹“军坡”,与海南人广为熟悉的纪念冼夫人闹“军坡”无关。在琼海市有妈祖庙的乡镇,军坡节时间并不相同,几乎各个月都有,据说是过去根据各地农闲而确定沿袭而来,但祭拜妈祖的形式却大同小异,尤其是潭门等靠海乡镇表现更为隆重。
远洋避难靠海神
“义工”们发现潭门有历史悠久的妈祖庙后,除了收集材料建档,并立即报告给了琼海市政府。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常务副会长林国良获知消息,高兴地称赞是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好事,认为对弘扬妈祖文化十分有利。
“其实,潭门人不仅在岸上建妈祖庙,在海上也建妈祖庙!”世界何氏总会常务副总会长何美昌说,他在担任琼海海洋水产局局长等单位正副职的10多年期间,多次探访南海上多个小岛,发现潭门渔民远洋捕捞常去的岛上,几乎都有祖上人所建小庙。
那些因陋就简的庙,有的始建于明朝末年,台风多次摧毁,后人又多次重建。虽然几乎都没有庙名和神像,但潭门大多渔民心中最敬奉的神灵,就是妈祖和“108兄弟公”,外人一见便知祀庙供奉的是海神。
据传说,在明朝时期,南海沿海海盗猖獗,民不聊生。特别是当地海洋先民靠看天和星月行船,面对狂野不羁的海洋,远海捕渔只能祈望威力无比的神灵来主宰海上风云,以佑平安,并获丰收。
潭门老渔民们反映,就是现在有导航仪的船上,每年休渔后出海,也要按传统方式祈福祭神,“也要烧香让妈祖指引!”
何美昌说,如今热带风暴和台风等可预测,但海上龙卷风和雾天没有预报,加上生病了、受点伤了,路途上没药,渔民都还是拜妈祖。
妈祖文化沐民众
妈祖文化扶危济困,助人为乐的精神内涵,早已融入不少琼海市人的血脉中。
今年58岁的何书典对妈祖的信仰,是源自他在博鳌镇旁是个小渔村的家乡。1973年强台风将全村房屋和村里的一座妈祖庙吹倒。神奇的是,全村老少竟无一人死亡,乡亲们都相信是妈祖神灵的庇护。
1993年何书典出资与乡亲们在村里重建了妈祖庙,并动员海口一位商界朋友在博鳌镇海边建起了“孟兰妈祖庙”,他因此获赠一尊渔民多年供奉的关圣神爷金身。
在听了乡亲转述妈祖显灵后,从此,他内心总以妈祖信众自居,走到哪都乐善好施,在部队期间还获得“学雷锋标兵”称号。
在琼海城乡,像何书典这样沐浴妈祖文化行善者众多。
2008年,潭门镇13位渔民远海遇险,从事海运业务的韩梅立即联系马来西亚的华侨朋友帮忙,并让一艘即将启航的货船放弃装货,疾行四天四夜将渔民送回潭门港。这次经济损失较大的行动,被其哥骂“脑子进水”,但她毫不后悔。
韩梅告诉记者,她长年在香港做生意,一直是嘉积镇妈祖庙(曾是琼海市最大妈祖庙,文革前已拆毁)的信众,因为“两岸妈祖同一人,天下信众共一家”,所以她一直资助嘉积镇每年的妈祖巡游活动。
潭门镇林桐村的莫书群,已当了30年的船长。他说,他们世代打渔的人讲不了太多妈祖文化,只知道做人一要站正位置,二要敬神。他记忆中最亮的东西,“是祭海主船上挂着的那面写有‘天上圣母’字样的双龙绣桌裙!”
何美昌说,妈祖文化即海洋文化,它是亲情纽带,也是旅游资源,其传承、提高、弘扬,每个时代都会得到合理展现,潭门人自古至今都在快乐传承中。(本报记者彭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什么是浮粿?闽南美食浮果要如何制作?(图2014-07-25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