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多年前,安溪县官桥镇五里埔王氏开基始祖允贤公,跟随父亲自同安石浔避乱迁入安溪,并在此繁衍生息。其后裔开枝散叶,遍布海内外。族人秉承祖训,贤达辈出,文化底蕴厚重。近日,记者走进该镇恒美村,探访埔王家庙的历史印记。
祖训传家贤达多
厅堂左侧墙壁上镶嵌着《祖训十条》《宗规二十条》的石刻,数百年来,家庙祖训宗规作为家族的信仰,世代传承。祖训十条:“孝父母,和兄弟,别夫妇,序长幼,睦宗亲,严内外,训子孙,勤职业,明义利,慎官守。”此外,厅堂中还留有先贤的楹联,向后人传递并昭示良好的道德规范与为人之道,教育子孙后代常怀感恩与积善之心。
据介绍,自诚斋公兄弟三人开基五里埔之圣地以来,先祖中有许多人为乡里做了很多的善事。老族谱记载:“十三世祖城壁公之子,名持论字符志,号仁斋。教书为业,志在行善,乡中有寡母欠人债而遭官府,以自己的田贷卖而偿还之,有家贫不能完亲者,以自己的田贷卖而为之聘礼。”“霖娘公为人忠厚,居家布施恩泽乡闾。咸颂。族有拘怨者,力为解免。又笃好书香,尽礼尊师,四子偕泮。”
而在乾隆丁丑版《安溪县志》“烈女”篇中也有相关记载:“新溪里王城壁妻,廿四岁孀居,值海氛派重,倾产付夫弟输将。茹苦食贫,奉姑弥谨,抚一子,教以诗书。卒年八十二。孙大璋,列邑庠。”
家庙门口大埕竖有文官标志的旗杆石,祠内厅堂两侧墙壁挂有“奉政大夫”“进士”“武魁”“选魁”等匾额,彰显了王氏子孙曾经的辉煌。五里埔王氏历代出过不少名人,贤达仕官:如十五世祖王克成清朝皇旌“奉政大夫”,高寿九十七龄,德高望重兼有清皇钦赐“柏台褒旌”牌匾;第十世祖王应悌明万历岁选进士,历任诏安训导、儋州教授,琼州府教授,后升琼州知县;原保留旧牌匾王春城明经,清同治壬戌王元标武魁,清光绪王龙飞岁贡第一名,还有扬善积德在台湾救万人命又不留名的十三世祖王献文等。改革开放以来,更是为国家输送了大批栋梁之材,专家、教授、博士、清华大学生等不在少数。
古话说“地灵人杰”,这里的王氏一脉600多年长盛不衰,人才辈出,探索其中奥秘,主要还是归功于这个家族自身良好的祖训宗规的传承。据王秉衡介绍,不少王氏宗亲事业有成后不忘奉献,他们纷纷慷慨解囊,为家乡的各项事业捐资。尤其让人感动的是,村里还沿用古例,设立“助学”基金,凡高考成绩在本科线以上的学生入学就读,都可以得到这笔基金的奖励。每年家庙举行春祭、冬祭活动,通过祭拜祖先、念祭文,来重温祖训宗规。旅居海外、客居他乡的游子也经常扶老携幼回来省亲谒祖,对于祖先的殷殷期盼铭记在心,这是他们感情的纽带和精神的故乡。
石浔培根流泽远
“前拱三峰为笔架,后依驷马作屏障。”在该村恒美小学附近,一座富有闽南建筑特色的大宗祠映入眼帘。埔王家庙,坐西北向东南,后承驷马山龙脉,左边远处铁峰山屹立,右边弥勒山相照。家庙前有一半月池,明堂开阔,山环水绕,毓秀钟灵。
据村中70岁老者王秉衡介绍,家庙俗称“七星伴月”。相传建祖祠时,发现形似官帽、奏板、官印、朱笔等的石头,预示家族人才辈出。家庙占地6000平方米,实际建筑面积480平方米。2006年被列为县重点祖祠文物保护单位。
埔王家庙大厅堂上正中高悬“开闽第一”牌匾,大门对联“南闽开大业,江左传高风”。江左,古地区名,古人称长江东为江左,称长江西为江右。江左世代是王审知的先祖世系。对联告诉我们五里埔王氏的历史源远流长。
埔王家庙始建于明朝天顺年间,因年代久远,几曾坍塌,屡次修缮,现存建筑乃2011年就原家庙旧址、按旧风貌重建的。古祠重光,雄伟壮观。屋顶悬山屋脊燕尾高翘,大厅屋架三通五斗,木瓜弯塑、犁舌拱,花边贴角,精雕细琢,规制恢弘。大门两边清龙盘抱石柱,栩栩如生。
据传元末,王审知的十六世孙、原籍同安石浔的王廷臣与安溪龙兴里吴家为友。为避兵乱,其子王允贤随母黄氏到吴家居住,于明洪武初年(1368年)在安溪立户。黄氏为纪念祖籍地,把居住地称为“石浔”,追认王廷臣为始祖。“石浔”即今安溪官桥新春村溪兜附近,宋时属龙兴里。埔王五世祖敬斋、诚斋、肇斋兄弟三人,于明永乐己丑年(公元1409年)先后到五里埔开拓创业,成为五里埔开基祖,奠定了五里埔王氏宗基,迄今已600余载。
“五里埔王兴三社,家庙一脉衍九洲。”六百多年来,王氏后裔开枝散叶,遍布海内外。据王秉衡介绍,五里埔现分为三个村,即恒美村、草坂村、洪塘村,均为王允贤之裔。现三村人口共6000余人。分支外地的有:本镇新春村溪兜、虎邱镇少卿角苑、蓬莱镇林埔格,宁德霞浦、福鼎及浙江的苍南、平阳,台湾的台中沙鹿、台北,香港、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在外人口远远超过本地,有5万多人。(记者 赖小玲 通讯员 洪金示 文/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什么是浮粿?闽南美食浮果要如何制作?(图2014-07-25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