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是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的,当我们将观察的现象或者行为抽象为一般,成为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时,便成为学术问题,其抽象研究的过程便是学术研究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术问题与科学研究是从社会现象的观察入手的,
旅游科学研究与学术问题也是如此。我国的旅游业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固有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格局,也呈现出众多旅游现象,从科学意义上说,有些旅游现象是一种特殊的现象,不具有一般性意义,因而,它不是科学问题,有些现象却是旅游领域的一般现象,只要我们仔细观察,深入研究,找出现象与现象之间的关系,便可以形成众多的理论问题和学术问题。
凤凰旅游专栏作者、北京旅游学会副会长、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张辉从我国旅游发展的现象入手,对中国旅游的十个表象背后所反映的问题进行了一场系统理性思考。
系列一 :出境旅游增长的背后
近年来,有关中国公民出境旅游规模与消费已成为学术界和媒体界所关注的一个问题。国家旅游局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内地公民当年出境旅游首破1亿人次,达1.09亿人次,海外支出达到创纪录的1648亿美元,较2013年增加28%,创下两年来最大的百分比增幅。预计2015年中国出境游客消费支出将高达1940亿美元,出境旅游人数突破12000万人次。回溯2000年,中国只有1050万人出境游,仅仅过了14年,中国的出境旅游人数便增长了10倍,其增长速度世界少见。
我们会用很多相关理论来解释这种现象,从社会经济与旅游需求关系上,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增长、国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可以支持出境旅游的发展。我并不是对我国出境旅游快速发展有不同的看法,应该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展现我国大国形象,扩大国与国的经济交往、民与民之间的文化交流,特别是在我国贸易出口大量顺差的国际环境下,中国公民大规模的出境旅游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国际贸易的摩擦,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社会环境。
问题是,这种发展的背后是什么?我们是否通过出境旅游大规模发展的表象来解释些什么问题?
我们知道,一个国家的旅游市场是由国内旅游、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三大市场组成,这三个市场共同组成了我国统一的旅游市场。既然是一个统一的旅游市场,它们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经济联系。
在西方经济学里,“溢出效应”与“回波效应”是一组对应的概念。 一国总需求与国民收入增加对别国的影响,称为“溢出效应”,反过来,别国由于“溢出效应”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又会通过进口的增加使最初引起 “溢出效应”的国家的国民收入再增加,这种影响被称为 “回波效应”。
对于旅游市场来说,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是整体旅游市场的组成部分。在资源限定和规模限定、经济能力限定下,每一种市场规模的变化都会对其它市场产生影响,从而影响着旅游效益的变化。
我国出境旅游在过去十年以年均近19%的增速快速发展,2001年中国出境人次数为1200万人次,到2014年,我国出境人次数已超过10700万,中国已跃居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市场。
出境旅游人次数与国内旅游人次数的比例从2001年的1.53%,提高到2014年的3.02%;出境旅游人次数与入境旅游人次数的比例从2001年的13.48%,提高到2014年的85.15%,出境旅游人次数与入境过夜人次数的比例更是从2001年的36.18%,提高到2014年的192,3%。从出境旅游花费与国际旅游收入之比,2014年达到289.63%,出境旅游市场高速增长,就连世界旅游组织都难以预计。
世界旅游组织预计到2020年,中国入境旅游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出境旅游继美国、德国和日本之后为世界第四大出境国,然而,在报告发布不久后的2002年我国出境旅游人数就超过了日本,2007年超德国,2010年便超了美国,成为世界了第一大出境旅游大国。
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入境过夜人次数虽然早在2008年就超过西班牙,成为世界第三大入境旅游国,之后的入境旅游增长速度却不增反降,现在已退到第四位。
不管是从旅游与国民经济之间的关系,还是从旅游三大市场之间的关系来讲,我国出境旅游发展都有其必然性。但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我国出境旅游大规模发展是否具有合理性呢?
从世界范围来说,西方发达国家都有一个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就出境旅游都没有像我们国家这样持续高速发展的情况,无论是增长的速度,还是规模发展的时间,因此,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就不能用社会经济的发展来解释,而只能从三大市场之间的关系来说明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英国风俗禁忌有哪些?英国传统节日及习俗盘2018-04-08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