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的风,总裹着历史的韵味。当你漫步石狮老街巷时,古厝的檐角会在你的记忆里落下一片斑斓——如碎瓷拼成的麒麟昂首欲跃,釉色流转的凤羽轻颤,戏曲人物的衣袂在古砖红瓦间鲜活如昨……这便是剪黏,在石狮不少古厝屋顶上的“立体彩绘”,它以瓷为墨、以檐为纸,写就了数百年的烟火与匠心。

龙穴村景胜别墅

后杆柄村杨家大楼

梅林村文赏楼

虎岫寺
“剪黏是以彩色瓷片为主要材料的传统建筑装饰工艺,通过剪裁、敲磨瓷片等手法,形成的浮雕式立体装饰。该工艺发源于闽南地区,宋明时期逐渐成熟,广泛应用于寺庙、宫观、宗祠等建筑的屋脊、檐角、照壁等部位,题材涵盖祥瑞纹样、戏剧人物等。”市文化馆有关人员介绍,碎瓷是剪黏的骨。旧时匠人手执铁剪,将废弃的碗盘裁作鳞羽、花瓣、眉眼,釉色的浓淡被拿捏得恰到好处:如在梅林村文赏楼上,青碗片叠成麒麟的身形与脊背,红瓷块剪作丹凤的冠羽与凤尾;杨孙西文化馆的山墙,兽头花果篮的瓷块承载着闽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仑后村光明楼的尾脊一侧,五彩斑斓的瓷块化作戏曲人物的远征……本应湮灭在烟火里的瓷片,在檐角获得了新生——暴雨淋不透它的艳色,海风蚀不掉它的轮廓,哪怕历经数十年,麒麟的鳞甲仍如初嵌时般明丽,恰似石狮人刻在骨血里的坚韧与热烈,也是那句“爱拼敢赢”的真实写照。

杨孙西文化馆

子英村金安楼

洪厝村鸿山小筑
题材是剪黏的魂。石狮古厝的檐角从不是单调的装饰:“麒麟踏球”凸显大厝的庄重,寓意宗族兴旺;“鹤衔寿桃”栖在华侨老宅的脊上,藏着远渡重洋者对故土的福寿祈愿;连眉眼鲜活的戏曲人物,也表露出《穆桂英挂帅》的英气、《陈三五娘》的温婉、《八仙过海》的神通,把闽南人的爱恨风骨,凝结在方寸瓷片间。更妙的是不少番仔楼上的屋檐:红瓷勾勒而成的“闽南新郎”,带着“锣鼓队”,热热闹闹地去迎娶新娘,闽南传统文化的风,揉进了故乡的檐角,也揉进了游子的心。

港边村佘氏古厝 
大仑爱吾楼

仑后村光明楼
无论走在永宁老街、蚶江古街,抑或是石狮任一村落,均可撞见如此惊艳:晨光里,剪黏的凤羽镀着金辉;暮色中,瓷片的反光揉碎在老房子的炊烟里。“握着剪子的老匠人或许渐渐稀少,而年轻一代已开始用新瓷片复刻旧纹样——檐角的斑斓,是石狮人生活的底色,碎瓷能拼出繁花、构成烟火气,也能缀成一座城的文化符号。”如此精美绝伦的传统非遗技艺,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认可。

前埔村友爱楼

金相院 
莲埭村“朝阳生辉”古厝
如今,风过檐角、碎瓷轻响,那是石狮的古厝在说话:它藏着远洋的浪、故土的香,以剪黏为针,把岁月缝进了古厝的一砖一瓦。(傅文忠 王文豪 郭雅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时隔12年 篮球比分直播:再获国家舞台艺术最高奖2025-11-05
挖掘篮球比分直播:的乡村之美、名桥之美、名山之美、饮食之美,让时代记忆在城市更新中重焕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