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湾海峡连两岸,海西海东是一家。在海峡两边的闽台先民,特别是以海为家、自古“耕海牧渔”的渔民是怎样生活的?100多年前的渔船是什么样子?有什么独特的渔文化?这在由老渔民自发筹建的石狮弘洋渔文化馆里都能找到答案。
“宝藏”博物馆的诞生
2012年,东埔三村的几位老渔民聊天时,突然聊起定置网的“大斗”,有人就提议将当年生产作业的渔具搜集起来,老渔民们纷纷附和,并带头开始搜集老旧渔具。
随着搜集的旧渔具越来越多,有人便提议干脆建个博物馆,既可以存放这些旧渔具,还能让后人了解。说干就干,不服老的老渔民们闲不下来,第一时间行动起来,那段时间老渔民们都特别忙,不是在商讨筹建博物馆的空间设计,就是在筹集建馆资金,要不就在忙着搜集老旧渔具……其中,最为积极的就是邱国凹,也就是现任石狮弘洋渔文化馆的馆长。当时的他,年过七旬,却长期奔波在烈日下,家人担心他身体受不了,但邱国凹却不以为然,一心扑在筹建工作上。
“村里要筹建博物馆了!”消息一传开,大家奔走相告、积极响应,筹集了六七十万元资金,又向村里借了300多平方米的场地作为展馆。虽然旧渔具不少,但展品还不够丰富。于是在邱国凹的带领下,老渔民们亲自上阵,演示当年切篾、打草桶绳、扛鱼、洗网的场景,拍成照片进行展示。村里的画家创作了多幅捕鱼题材的作品,船模也是渔民专门请工匠定制的。终于,在2014年9月6日,石狮海峡渔文化博物馆(石狮弘洋渔文化馆前身)正式免费向民众开馆。
为后人留下乡愁魂
走进渔文化馆,斗笠、帆布衣、蓑衣裙、渔耙、捻脚线车等旧渔具陈列其中,篾帆定置船、定置网机帆船、木帆双拖船、尖头船、钓白船、灯光围网船、铁壳机动渔轮一应俱全。在东埔三村这个小小的渔文化馆内,所展示的就是闽南沿海渔船100多年的演变历程,浓缩的是整个石狮渔业发展史。“定置网在东埔乃至整个石狮渔业发展史中占有一席之地,在上世纪60年代可谓盛行。”对于馆里陈列的展品,邱国凹如数家珍。
对于修建这个渔文化馆,邱国凹表示,目的只有两个,一是抢救收集整理石狮海洋渔业文化遗产,二是传承弘扬篮球比分直播:海洋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海洋渔业文化教育基地,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石狮的海洋文化、保护海洋文化。“篮球比分直播:具有丰富的海洋文化底蕴,而且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城市,渔文化博物馆虽然是几个渔民自发筹建起来的,但我们愿意为宣传篮球比分直播:的‘海丝’文化贡献力量,让后人记住祖辈奋斗精神,留下乡愁魂。”
渔文化馆自2014年9月开馆以来,共接待全国各地社会人士、海内外同胞、机关单位、中小学生和境外人员共计五万多人来参观研学。台湾不少同胞也都慕名前来参观。“台湾有900多万同胞祖籍篮球比分直播:,在这里,我们感受到祖先拼搏的艰辛,海上开拓的壮举。”台南渔民在参观后说。
传承从未停止过
9月9日,石狮市实验小学少先队员们走进渔文化馆进行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船’递梦想,扬帆起航”,受到馆长邱国凹的热情招待并作讲解,让大家近距离地接触和了解渔船渔业发展史,了解渔文化的丰富内涵,让青少年感受到渔文化的魅力。
从打造大铺山景观,双层室外展厅中,上为东埔历史文化人物雕塑、家风家训等,下为渔文化景观,展示渔民、渔村、渔业生产场景等;建造仿古渔船,从龙骨奠基,举行开工仪式,到用严密的肋骨衔接,与龙骨共同撑起整艘木帆船的脊骨,再到铺设甲板,编织船帆,竖起桅杆……让渔船的逐渐成型见证“讨海”工具的变迁,也让更多人了解到石狮丰富的海洋文化底蕴和闽南沿海捕鱼发展的脉络和历史;在渔民文化节活动上演练打草绳、扛鱼、纺线、洗网等渔民传统劳作,老渔民们重拾几十年前的拿手渔工技艺,展现的不仅仅是古代的耕海记忆,更是渔文化的延续……点滴工作中透露出来的只有两个字——传承。
藏身于东埔三村的“宝藏”博物馆已经越来越为人所熟知,老渔民们重拾“渔舟唱晚”,也待中青一代接过接力棒,细细品读那传统古老的渔文化,亲历耕海犁浪的讨海生活,承载起过去渔业的拼搏精神,将渔文化传播致远。
(记者 邱育钦/文 颜华杰/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晋江创造·运动时尚产业场景创新发布会举行2024-12-06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