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震古烁今的伟大事业,需要坚忍不拔的伟大精神,也需要振奋人心的伟大作品。”在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地指出在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社会主义文艺事业需要扛起的精神大旗和担负的时代使命。
伟大的时代召唤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呼唤伟大的作品。优秀的社会主义文艺作品,是提振士气、鼓舞人心、凝聚力量的利器,广大文艺工作者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希望”为明灯,把艺术理想融入到党和人民的事业中去,回应时代关切、创作时代精品,自觉肩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支持的责任。
文艺工作者要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诗经、楚辞开启我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和浪漫主义情怀,浩荡两千年弦歌不辍,与历史互为印证,刻下魏晋风流,映衬盛唐气魄,烛照两宋审美,构成今天我们坚持文化自信的扎实基础、振奋民族精神的思想宝库。党的十八大特别是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我国文艺事业取得巨大成就,涌现出一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好作品,比如复排歌剧《白毛女》、“国产动画电影良心之作”《大鱼海棠》、茅盾文学奖得主王蒙的《这边风景》等等;还有更多作品注重东方文化表达,在打动国人的同时也走向了世界,比如G20峰会文艺演出《最忆是杭州》、中英联合摄制大型纪录片《孔子》等等。大量闪耀古今的经典文艺作品证明了“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对母体文化高度自信、充分挖掘,才能讲好中国故事,以鲜明的特色、风格、气派屹立于世界文艺殿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