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体验团走访白交祠村。
边走边看,感受乡村振兴活力。10月18日,来自厦门大学、厦门理工学院、厦门城市职业学院的学子,踏上“在希望的田野上”乡村振兴主题线路,聆听一曲融合产业、生态、文化共同谱写的乡村振兴协奏曲。
2025年厦门市“行见鹭岛”学习体验活动由厦门市委宣传部联合厦门市委教育工委共同策划,引导同学们了解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激发学子们投身厦门经济特区建设火热实践的热情。
大宅村
“火红产业”绘出新图景
道路两旁,密密麻麻的火龙果植株整齐排列,翠绿枝条间点缀着累累硕果,为当地居民铺就一条产业兴旺的锦绣之路。这里是大宅村——厦门最大的火龙果种植基地,也是此次学习体验活动的第一站。
沿着平坦整洁的村路往村里走,移步换景,青山绿水、红砖红瓦映入眼帘。传统的红砖古厝经过精心改造,被赋予了新生。“既留住了乡愁,又让游客能体验到别样的闽南风情,真是太有巧思了。”看到这样的景色,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生洛桑次珍说。
作为高甲戏的重要传播地,大宅村的戏曲底蕴十分深厚。学习体验团走进大宅戏曲非遗展示馆,大家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只见珠宝点缀的头饰在灯光下流光溢彩,每一件戏服、每一顶头冠背后都有独特的故事。学子们还亲身体验,扮演剧中人,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
参观过程中,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生陈丹丹频频拿起手机记录,她说:“大宅村居民发挥自身优势,将家乡特产带出山去,让我感受到课本外的广阔天地,也切实体会到乡村振兴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无数人实实在在的奋斗。”
军营村
点“绿”成金走出新路径
沿着盘山公路蜿蜒而上,学习体验团来到军营村。村道上,“农村淘宝”的招牌格外醒目,让山里的好货直通广阔市场;山坡旁,一家家民宿、农家乐迎接着追寻宁静生活的都市客。在“山上戴帽、山下开发”发展思路指引下,当地村民走出一条生态建设与脱贫致富有机结合的发展之路。
“哇,这里水好清!一眼就可以看到溪水里的小鱼。”听着九龙溪的潺潺水声、看着村里的田园风光,大家被村里的生态美景吸引,纷纷拍照留念。
“军营村的‘金字招牌’离不开一片片翠绿的茶园。这里村民不仅将高山茶叶品牌打造得远近闻名、远销海外,更在此基础上精耕细作,开发乡村特色旅游,让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从而实现共同致富。”厦门理工学院学生王俊祺边走边看,边认真做笔记,将所见所闻记录下来。
走访完军营村,学习体验团来到高山党校初心使命馆参观。展馆通过声、光、电技术,让大家沉浸式感受村庄的发展变迁。“这里不仅仅是一个理论课堂,更是一个村庄变迁的‘动态博物馆’。”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生阿依布拉克·吾布力说,昔日的荒山野岭与今日的满目翠绿形成鲜明对比,此次参观令人难忘。
白交祠村
“水墨丹青”展现新活力
随后,学习体验团来到白交祠村,参观了杨文王旧居。这间保存完好的老宅是白交祠村历史的真实见证。推开杨文王旧居的木门,讲解员向学子们介绍了“锅盖、桌盖、铺盖”的往事:揭开锅盖,是简陋的食物;掀开桌盖,是清贫的家当;翻开铺盖,是艰辛的岁月……
听完讲解,厦门理工学院学子陆德民感慨地说:“村民们专门留下这座旧居,让后来者能了解当年生活的艰辛,这真是很有冲击力的‘课本’。”
从旧居走出来,大家眼前豁然开朗。如今的白交祠村,村庄环境大变样,传统的红色屋顶与漫山的青色茶园相映成趣,构成一幅恬淡雅致的水墨丹青,同时也展现了当地乡村振兴的活力。
【声音】
厦门大学学生邹彦宇:行走在军营村、白交祠村的乡村振兴画卷中,我深切感悟到“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伟力。新时代青年当以知识服务乡土,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为厦门乡村振兴贡献青春智慧。
厦门理工学院学生刘昌昊:走在乡间小路上,放眼望去,溪水潺潺流淌,清澈见底,到处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我深刻领悟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推动乡村振兴的步伐不能停!身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当充分发挥自身才能,在希望的田野上谱写壮丽诗篇。
厦门理工学院学生刘柏宏:从一穷二白、一贫如洗,到楼房林立、秩序井然……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军营村、白交祠村村民齐心协力,以奋斗换来富足生活。身为当代新青年,我们应当确立为振兴乡村而奋斗的目标,不负韶华,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与力量。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生热孜宛古丽:军营村此行彻底打破了我对乡村的刻板印象:在那里,废旧村舍蜕变成网红民宿,传统农田升级为科技农业基地,土特产借着乡村振兴的东风远销全国各地。课本上的“乡村振兴”突然有了具体模样,原来每一寸土地的蝶变,都藏着无数人低头耕耘的身影。
(海西晨报记者 陈起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厦门:助力视弱群体畅行 公交视弱辅助系统2025-10-16
挖掘篮球比分直播:的乡村之美、名桥之美、名山之美、饮食之美,让时代记忆在城市更新中重焕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