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络上涌现出一大波关于“第一批90后”的文章。有人说“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有人说“第一批90后的胃已经垮了”,有人说“第一批90后已经秃顶了”,有人说“第一批90后正在经受中年危机”……甚至有人发了一篇文章说“第一批90后已经不是90后了”,因为“他们中好一点的看上去像80后,普通点的像70后,糟糕点的像60后,绝望点的说自己是50后也有人信……”
90后果真如此吗?明眼人都知道答案是否定的。虽然,由于一些领域机制不健全、资源分配不均等原因,一些青年人对于房贷、职场、育儿、养老有压力感,不免会多多少少缺失青年应有的蓬勃气质,因此互联网上确实有诸如80后感慨“老年危机”、90后自叹“人到中年”现象,但这是极少数的,并没有像有些人所说的那样不堪。关于“第一批90后”的文章如此“消费”90后,不仅太过随意,而且存在偏见。
“××后”是最简易的人群分类方法,代际之间必然有一些值得关注的差异,但是不能概念泛化,不能先入为主,不能贴上标签。其实,不管是青年、中年还是老年,除了精确的年龄区分,更多应关注一个人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我们就拿老年人来说吧,文体活动、志愿服务、兴办社会公益事业、协助调解民间纠纷,皆可见广大老年人活跃的身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发挥余热,奉献社会,体现价值,让暮年依然生动、依然美丽、依然叫好。
我不由想起前一段时间有人丑化中年男人的“油腻”说法。保温杯、枸杞茶、戴各种串串、发际线后退、衣服加大码……中年男人的生活似乎就这样被标签化了。对“中年危机”的刻意夸大,对“年轻崇拜”的过度夸张,都是社会病态。标签思维的背后,值得反思。
再回过来看看90后,他们陆续进入就业年龄,有人还给他们贴上了“难招、难带、难管”的标签。90后的职业价值观相比前辈会有所不同,比如更看重个体发展、更注重生活品质、更在意职业自主、更强化权利意识等,这其实是折射出时代和社会进步的一面。不能据此把90后的择业倾向做负面的夸大,并且贸然下结论。
社会处于转型期,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当前,我国医疗、教育、养老水平有了较大提高,青年人有较大的个人成长空间。政府相关部门也不断建立健全相关机制,尽量为青年人提供宽松、公平的成长空间。社会竞争激烈是正常现象,面对激烈的竞争,调整出良好的心态,适应生活工作环境,往往会离梦想更近一步。
每个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需要浸润着汗水才能实现,“50后”“60后”如此,“70后”“80后”“90后”,还有将来要登上职场的“00后”,也应如此。
不必给年龄贴标签。心年轻了,便永远风华正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祝贺!我国最大“沙戈荒”光伏项目成功并网2024-12-19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