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评
回避“欺凌”之名无异于助长“欺凌”之实
蒋璟璟
按照校长的表述,此次事件被称作“偶发、突发的非正常事件”而非“暴力或欺凌”。这番遣词造句煞费苦心,却终究有避重就轻之嫌疑。事实上,关于何为“校园欺凌”,并没有统一的、硬性的标准。这一模糊空间,给了不少学校以极大的可乘之机。现实中,出于尽一切可能淡化自身过错、规避自身责任的考量,学校管理者难免会把“欺凌现象”视同为“孩子们之间的玩笑”等等。
不少学校在处置校园欺凌时,往往都秉持着“遮丑”心态,想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在这种心理下,施害者与受害者都会被学校视作“添麻烦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认不认为是欺凌”也许并不重要,如何善后处置才真正重要。如北京中关村二小这般,既没有对受害孩子的遭遇表达足够的同情,也没有真诚地回应家长的担忧与诉求,这显然不是负责任的态度。很可能,当学校的管理者总是千方百计地回避问题、转移问题、扭曲问题时,“校园欺凌”反倒可能会愈演愈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罕见出土五件古代“蒸锅”,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