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化宋元陶瓷文化展示馆,有一个青白釉弦纹葫芦瓶,“南海一号”宋代沉船出水的。很可爱的一个瓶子,器形饱满,釉水肥厚,小巧可爱,让人不敢相信它是来自千年之前的德化工匠之手。除了感叹之外,我不禁想到这个小瓶以葫芦为型,精致的小口轻启,似在诉说着陶瓷工匠的精神寄寓。
葫芦,谐音“福禄”,在很早就寄托着中华民族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是“福”文化的重要体现形式。葫芦及以葫芦为形的器物在宋代以来多有出现。在德化窑体系里,笔者了解到,除了出水的宋代葫芦瓶外,后世葫芦形陶瓷酒壶、水盂、香插等产量不少。值得一提的是,众多的明代何朝宗雕塑上都会有葫芦印章的款识,客观地说,葫芦印章并非何朝宗首创,宋徽宗就以葫芦为型的印玺,但在雕塑钤葫芦印为款识是别具一格的存在,后世德化本地的雕塑艺术家多有模仿。
何朝宗雕塑常钤有葫芦印章
仅以“葫芦”来表现深厚的“福”文化,显然是不止也是不够的。
“福”从最初动态词性的“保佑、赐福”,内涵日渐丰富到“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再到现在简化为“幸福”“福气”……“福”文化源远流长,根植于人民的内心深处,寄托着中华民族的伟大信念和不懈追求,而陶瓷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部陶瓷史无疑是一条人民求福的历史。德化窑千年窑火不息,“福”文化贯穿其中,异彩纷呈。
清代福寿青花盘
清代青花盘常绘有“五福”图案
清代花卉五彩盘
其中,同样以谐音为表现形式的有“蝠”——“蝙蝠”,古人以“蝙蝠”为瑞兽,是幸福祥瑞的象征,这多半要归功于“蝠”是“福”的同音字。在德化窑以“蝠”为素材来表现“福”文化主题并不少见。清代青花盘子,花面常有五“蝠”绕“寿”等图案。另外,清代五彩花卉盘,翩翩穿飞于花团锦簇间的多为蝙蝠,蝴蝶反而不多见,这一表现手法甚至到了民国依然颇为兴盛。
梅花也是承载“福”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梅花之于文人与世俗的寓意大相径庭,文人眼中梅花是高洁坚忍的象征,而世俗里梅花因有五个花瓣,称梅开五“福”,寄寓“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五种福气。德化窑较早出现梅花这一“福”元素的是明代的梅花杯,犀角形的杯身饰以开花的梅树,主要技法是堆贴。而同一时期的龙虎杯,杯身除了装饰龙虎外,也有梅松等点缀。堆贴梅花的这一技法在德化窑很长一段时间里得到很好传承,清代和民国时更是大放异彩,范围从杯子到罐、壶、盘等,内容也从单一的梅树加入了喜鹊、蝙蝠、蝴蝶等喜庆元素,技法也更为繁复高超,意境更为高远。当然,在民国后期及解放后,因模具的引进,堆贴梅花技法慢慢淡出德化陶瓷制作。做为补充,由于釉彩的引进与盛行,点釉等技法出现,清代之后,梅花成为德化窑彩瓷的重要绘画题材,尤其是现当代,梅瓶上画梅花是手艺人喜闻乐见的创作手法。
随着绘画技艺的进步,绘画题材进一步拓展,清代德化窑匠人在陶瓷上绘画“福禄寿”人物画像并不稀缺。福星束冠居右,禄星加冠居中,寿星长须秃顶,服饰及手持之物各有特征,有青花,有五彩,多见画于瓶腹。多数是“三福星”联袂,少有单一星宿出现。德化窑以雕塑享誉全国,那么明清之际是否有福禄寿三星的雕塑?宗教题材虽说是德化窑雕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福禄寿”三星一起出现的在民国以前倒是少见,仅单一寿星雕塑偶有存世,在窑址发掘中也仅零星发现。
文字历来是表达信息最有效最便捷的方法,德化窑里的“福”文化也不例外。自宋元以来,“福”字在德化陶瓷器物上并不少见。飞云斋收藏了一块明代白釉小瓷碟,形制似笔舔,瓷碟正中印有一“福”字。这并非印制在瓷碟的底部,可排除其做为底款的可能,做为器物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主要用于表现作品的主题。据了解,这样带有“福”字的德化窑瓷器早些年古玩市场多有出现,尤其是书写“福”字的清代及民国的青花瓷存量很大。再者,德化陶瓷龟印通常用于制作寿辰的米粿,既是龟崇拜的印证,也是德化窑“福”文化的重要体现。它通常在一个龟形图案的椭圆模具中间反字阴刻“福”“福禄寿”“喜”“财”等字,纹样丰富,家喻户晓。闽南德化窑龟印年代可追溯到明代,多加釉料以中低温烧制而成,釉色以白釉和酱釉为主,到现仍在生产使用,只是样式反而比旧时更加简单,多数龟印只刻一个“寿”字。
不管时间如何推移,“福”内涵如何变化,一代有一代的审美,一代有一代的艺术样式,“福”文化在德化窑不同时期都找到了恰如其分的表达。客观地说,德化窑所体现的“福”文化多数属于民俗文化范畴,表现的是人民大众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时至今日仍然是很多德化陶瓷艺术家热衷表达的一个主题。
每个人都是追梦人,都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千百年来,德化窑的手艺人们以自己独特的理解与智慧孜孜不倦于此。这或许也是草根民窑代表的德化窑之所以千年薪火不息的重要原因。
(采访过程中得到清远闲放主人和飞云斋主人等人的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年底医保卡里的钱会清零?真相来了→2024-12-30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