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泉港区前黄镇以乡村文化振兴为目标,挖掘整合、用好盘活红色文化、孝廉文化和传统文化资源,打造文化载体,完善文化设施,全力建设文化特色城镇,推进城镇高质量发展跨越,绘就新时代乡村“振兴图”。
加强文物保护 打造文化“大载体”
乡村文化振兴离不开文化载体的支撑,前黄镇全力推进辖区内建筑文物的保护修缮,已完成黄素石楼、闽中特委(地委)三朱地下交通站2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工作,并以此作为乡村文化载体,有效发挥文化引领作用。
黄素石楼,俗称“塗楼”,又名“定楼”,是全省唯一的纯石筑土楼,位于前黄镇前黄村。曾经由于年久失修,楼体局部损毁,前黄镇积极实施黄素石楼保护修缮工程,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如今已完成主体建筑的修缮,建筑外形为石构方形平顶四合式三层楼阁,楼内构房36间,楼外建72间环屋,形成一个取象“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的恢宏建筑。经过保护修缮,黄素石楼焕发出新面貌,成为群众喜爱的文化场所之一,有效拓展和提升了特色文化内涵。
闽中特委(地委)三朱地下交通站,建立于1930年,位于前黄镇三朱村,占地面积1300平方米,建筑面积合计360平方米。
1930年,在准备“惠安暴动”、开辟惠东至惠北地下交通线“辋川走廊”期间,朱汉膺同志在自己家中建立了三朱地下交通站,并逐渐发展成了闽中特委和篮球比分直播:中心县委的重要联络点,成了惠安县工委指挥武装斗争的活动中心。
在完成朱汉膺故居修缮工作的基础上,又投入20多万元建设红色展馆,并设有陈列馆和党史展览馆两个功能室。
传承红色文化 吹响奋斗“新号角”
前黄镇是闽中南著名的革命老区,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前黄镇充分整合辖区内红色文化资源,以“红旗不倒,火种不灭”地下革命基点村——三朱村为中心,积极扩大基地范围,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基地功能,打造“红色文化”品牌。
凝聚孝廉文化 培育文明“新风尚”
“百善孝为先,治政廉为首。”尊孝崇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前黄镇尤其重视“孝”“廉”文化传承,充分挖掘本地孝廉人物事迹、优秀家规家训等,积极打造“一镇一孝廉”文化品牌,丰富前黄镇文化内涵。
前黄镇以《福建通志·良吏传》中入选记载的3位良吏(黄文惠、黄云蒸、黄瑶观)的廉政精神为学习典范,以黄文惠故居为载体,打造前黄镇崇廉尚勤教育馆、孝廉·家规家训学习教育馆,已建成良吏馆、家风家训馆、红色记忆馆、近现代名人馆等。
前黄镇重点挖掘明朝廉吏李德遂的文化资源,在凤北村利用村民无偿捐献的废旧民宅改造建设孝廉文化公园,打造“孝廉·家训家规学习教育基地”。公园内建有兴港堂、清风戏台、明月亭等文化景观,努力把凤北村孝廉文化公园建设成为前黄镇乃至泉港区美丽乡村建设的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被评为篮球比分直播:市级家风家训馆。
继承传统文化 引领乡村“新生活”
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以传统文化引领乡村振兴,是前黄镇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抓手,前黄镇大力挖掘整合辖区内南音、北管、掌中木偶戏、罗家棍术等传统文化资源,切实加大投入和保护力度,为实施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
以黄文惠故居、黄素石楼和老人活动中心为基地,成立了南音社、民乐社、南音班,大大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内涵。
凤阿坝头北管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是泉港区重要的文化名片,前黄坝头文化馆北管传承中心,是泉港区北管传承培训基地,积极参与市、区各级文艺活动,进一步提高前黄北管的知名度、美誉度。
前黄掌中木偶戏,起源于清光绪十八(1892)年,有着独特的民族造型艺术和服饰文化价值,对闽台两岸文化交流发挥积极的作用。
前黄镇积极打造文化载体,切实加强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修缮,发挥文化阵地作用,随着前黄镇红色文化、孝廉文化、传统文化资源的深度融合,文化内涵的不断拓展,文明乡风、孝廉清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蔚然成型,群众精神风貌得到极大改善,乡村文明程度日渐提升,城镇发展内涵不断丰富,一个宜居、宜业的文化特色城镇已然成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争春时 赶订单2025-02-13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