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陈埭,民办校的孩子正在朗读。
他们的父母期望孩子读个好学校,以摆脱打工命运
海都网—海峡都市报讯 晋江陈埭,东南沿海一个小镇,号称“中国鞋都”,拥有230家规模以上企业,13家上市,工业产值近400亿,镇财政收入近20亿元。在一个鞋企管理、江西人陈先生眼中,这些“动人”的数据,不如孩子到公办学校上学来得实在。由于孩子面临只能去民办校的状况,他甚至声称,将带着一条生产线的工人跳槽。
目前,陈埭镇有23所小学,但面对这学期多达2万的小学生,以及比去年增加的1700余名新生(其中,外来生1.7万,新增1678人),大量外来工子女无法如愿就读公办小学,晋江市教育局和陈埭镇政府也感到压力重重:这不仅是教育问题,而且影响到陈埭作为制造业基地的发展。
相关人士说,陈埭镇人口超过40万(外地人口35万),而陈埭原所配备教育资源只够7万人用。
样本 姐姐读公办梦 4年后还是梦
进公办小学,对于河南的郑先生来说,不仅是他们夫妻的梦想,还是已经辍学的大女儿4年前的梦想。
郑先生夫妻租住陈埭涵口村,在鞋厂做计件工,每天工作12个小时,月入6000余元。对于生活,这对夫妻没啥怨言,但说孩子上学,夫妻俩十分郁闷——明明与公办校紫峰小学仅一墙之隔,孩子却必须要到2公里外的民办校读书。
2007年,郑先生的大女儿小月14岁从老家过来读5年级,由于进不去公办学校,只能插班到霞村外来工子弟学校。这段读书生活,她至今记忆犹新。
每天天一亮,小月要背着书包徒步2公里上学,中午回家吃饭,每天来回4趟,日行8公里。在小月眼里,陈埭的繁华触手可及,但十分遥远:晴天,她要小心翼翼躲避一路上的车辆,还得防着太阳暴晒;而遇到雨天,上学路泥泞不堪,她则专挑积水处,每有小车经过,她就故意踩得积水四溅,心理腾升一种“满足感”。
小月不爱民办学校,小学读完也没心再读,辍学打工;而今年妹妹要读书,她强烈要求父母送妹妹去读公办小学。
妹妹小莲8岁,原以为读公办的紫峰小学顺理成章。此前,她上的是这所小学里的幼儿园,很喜欢小学里大大的操场和塑胶跑道。她想继续在这读小学,因为“这里离家近,而且干净漂亮”。
岂料,临到报名时,还是因为是外来生,进不去。上不了这所小学,小莲整整哭了一天;第二天,她去了姐姐原先读的小学。
【博弈】缴纳“赞助费” 换来企业名额?
这几天,为挤进公办校,家长想出了各种办法。
江西人林先生夫妇俩在陈埭江头村摆摊做生意,他和郑先生遭遇一样,大儿子在民办校读完小学辍学打工,收入不高,他认为,要避免小儿子重蹈覆辙,必须去公办小学读书。
当地赞助学校的企业,总能拿到一些名额。而作为产业工人,获得这些企业支持,成为关键目标。几经倒腾,林先生夫妻到江头村一家大企业当计件工人,如愿为小儿子拿到进入公办校的入场券。
别的家长,则没那么幸运。
开学前,陈埭暗兜村公办的聚书小学,遭不少家长举报。因为这家小学的新生入学报名,需每个学生缴纳3000元“赞助费”,由企业统一代收,从而获取其父母所在工厂开具的证明。就是说,交钱换名额。
本报曾报道这一事件,而这家企业曾声明没有收钱,当地部门也调查称此事不实。
但事实上,这并非完全无中生有。
当地镇政府调查显示,开学前,该校校董会确实对外放过风声,称外来工子女入学需缴纳这笔“赞助费”,因为“外村、外来工子女大量涌入该校”。当地镇政府一领导私下向记者说,企业一边要解决员工子女入学难,一边又担心员工流失,这其实是折中办法。
以跳槽要挟
换孩子上公办校
同样以企业为“救命稻草”的抗争,昨日在陈埭涵埭小学上演。
昨上午,这所小学校园内传来嘈杂的争吵,家长们不停抱怨和质问,老师则不厌其烦地解释。原来,来自村里20多家企业的数十名管理人员和员工,要求学校扩容,安排近200个员工子女入学。
江西人陈先生就是一名管理层人员,他声称,如果不解决,他就拉走整条生产线的人。
校长陈雅青也很犯愁,因为今年无法入学的情况变得严重,学校已完成入学报名工作,现在每个班级都超过66名学生。随后,晋江市教育局和陈埭镇政府有关领导都赶到现场协调,初步拿出解决方案。
这种以离开企业为要挟,换子女进公办校的情形,普遍存在。昨日,记者电话采访了陈埭几家中等规模的企业老板,他们多数表示,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员工会集体跳槽,这给企业用工带来很大问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