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吴锡兰老人,不禁感慨老人的精神矍铄,尽管年过八旬但依旧保持着军人的挺拔、行动干净利落。
退伍不褪色 不畏艰苦扛起教学重担
吴锡兰老人自1958年退伍至今已六十余年,退伍后的吴锡兰回到家乡任教,以满腔的热情和坚韧的毅力,默默耕耘在三尺讲台上。
1987年秋,为了回报乡邻,已有23年教龄的吴锡兰选择放弃了条件较好的河市镇新告小学,回到鸟关小学担任校长。此时的鸟关小学,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学生上学需要翻山越岭,且村内住户分散,家长文化程度不高,时常出现学生退学或转出的情况。
得知吴锡兰要来学校工作,村民们既诧异又歉疚,他们对吴锡兰说:“咱们条件差,生活不方便,有困难就说一声,我们想办法解决,孩子们的学习就全靠你了。”
面对乡亲们的殷切期望,吴锡兰顿感责任重大。人民教师的职责、军人的意志和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让他决心扎根山区,克服困难,努力办好学校,用汗水浇灌一棵棵幼苗。
本地人才缺乏,学校条件差、工资低,没有人愿意长期留教,全校只有校长吴锡兰和三位外地来的代课老师。
“最困难的就是条件很差。因为学校偏远,要把学校办好,就需要设备,最关键的是需要教师,这里什么都没有,公立学校的教师都不愿意来。所以我就留着,一个人当成两个人来用,在学校工作时,我就住在学校、吃在学校。”吴锡兰说道。
换装不换心 发扬部队精神办教育
为了能准时给孩子们上课,吴锡兰把办公桌放到了教室后边,从家里搬来两把靠背椅、一台收音机,再买来一个煤油炉子,备课、办公、吃饭、睡觉全在教室里解决……吴锡兰就这样住在了学校里。
吴锡兰说:“部队是个大熔炉,在部队最大的收获就是部队的纪律性和严格的训练,使我养成了艰苦奋斗的精神,退伍之后,我就发扬这种精神来抓学校工作。”
吴锡兰深知,要办好学校,首先应从学校内部管理抓起。他拟定学校规章制度,在师生中贯彻执行,坚持从严治校,持之以恒,真抓实干,学校逐步恢复了秩序。
工作刚进入正轨,下一个困难又摆在面前。学校原是初小校,因条件限制,学生只能读到四年级,高年级学生必须转出外校就读,但学生年纪小,山路难行,多数孩子无法读完小学,失学现象严重。不忍看着适龄学生中途辍学,吴锡兰挑起重担,在学校开设了高小班,已经去外地打工或转出的孩子又重新返回了课堂。
山高路远,在没有增派教师的情况下,吴锡兰毅然决然承担起教学任务。“我们国家要建设好,农民生活要提高,要改变落后面貌,一定要从教育培养学生抓起,让他们读高一级的学校,出来有工作,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经济,构建幸福生活,所以我一定要克服困难,把学生的教育做好。”吴锡兰说道。
事情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学生成绩差、出门打工挣钱热潮、代课教师纷纷出走……都成了影响教学的因素。
吴锡兰走访家长,了解情况,经过谈心打消学生们的顾虑,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又抓紧学习有关知识,刻苦钻研业务,利用节假日为学生补课。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他自学电子琴,给学生们上起了音乐课。代课老师弃教,他就和女儿承担起学校全部的教学工作,白天上课、中午批改作业、晚上备课到深夜……最终,第一届参加初考的学生全部被录取,其中一名女同学还成了鸟关村第一个女中学生,第二届初考班更是获得了学区数学第一的好成绩。
短短几年,鸟关小学为这个仅有六百余人口的小山沟,送出了80多名初中生源,他们中有人获得初考贤銮奖,更有多名学生被高等院校录取。
这在当年都是特别了不起的成绩,老人也先后于1992年、1994年获得球探体育比分:政府授予的劳动模范称号和球探体育比分:总工会授予的五一奖章。
退休不退责 亲手创建美丽乡村
退休后,为教育事业忙碌了大半辈子的吴锡兰回到鸟关村生活。2008年,老人发现村旁的山上废弃采石场留有乱石碎片,草木不生,生态遭到破坏。
了解到国家十分重视农业发展,关心农民生活,号召美丽乡村建设,而自己既是退休人员,又是一名退役军人,吴锡兰决定,要为家乡的环境建设出一份绵薄之力。老人买来工具,开始了废弃采石场的整治工作。老人秉承了“愚公移山”的精神,十几年来一个人日复一日默默在石窟里忙碌着。
由于山体坡度大,上山难,吴锡兰就地采石运土,平整土地,修筑了一条弧形小路,在路旁种植绿草和树木。
又在一个废弃的石窟垒起小山寨,修筑台阶,便于行走。为了增加乡间趣味,吴锡兰在石头上刻下小诗、地名,让后人记住历史,记住乡愁。
吴锡兰说:“我觉得自己还有余力,所以想为乡村和村民创造一个美丽的环境。最困难就是体力,因为只有我自己一个人,力气不够,我就慢慢做,从开始到现在做了十几年了。”
为了方便村民们上山休息,吴锡兰买来石桌石椅,又从山下引来自来水,以便平时上山浇灌树木。在老吴的不懈努力下,原本的乱石荒山变了模样,远远望去一片绿油油,漫步在山间小道上,观赏周边景物,微风拂过,使人心旷神怡。
“吴老师对我们鸟关村的贡献是很大的,无论是他退役后为鸟关小学的教育所做的,还是退休后修整这个小山头,让这个偏僻小山村的村民有了休闲的好去处,他的精神和意志都很值得我们学习。”鸟关村党支部书记朱天平说道。
如今,吴锡兰虽已搬到河市镇区生活,但每周仍会上山两三次,为树木浇浇水、除除草。军人永不言弃的精神已融入他的血脉,他说,只要还活着,就会继续守护家乡的这一片绿地,为家乡的美丽建设贡献力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争春时 赶订单2025-02-13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